誦讀《幼學瓊林》:地輿(九)

紫穹


【正見網2021年11月24日】

【原文】 

商鞅不仁而阡陌開,夏桀無道而伊洛竭。 道不拾遺,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揚波,知中國有聖人。 

【注釋】

阡陌開:秦孝公重用商鞅,商鞅實行連坐等殘酷的刑法,廢井田,開阡陌,因殘暴無德,他最後被五馬分屍,全家牽連受刑而死。阡陌,田間的道路。 

伊洛:指伊水和洛水。傳說夏桀昏庸無道,上天使伊洛二水乾枯以警告他。 

道不拾遺:在路上見到別人遺失的東西,沒人會把它拾走。常用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海不揚波:海上不起驚濤駭浪,比喻天下太平。相傳周成王時,周公代為攝政,所有地區都爭相朝貢。越裳國遣使來獻野雞,使臣對周公說:「我受命傳達越裳國黃髮老人的話:『上天不刮暴風,不下暴雨,大海平靜不起波濤,這樣的情況已經有三年了。看來中原肯定有聖人治理,為什麼不去朝見周公呢?』今貢獻白雉於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誠。」周公非常高興,於是作歌《越裳操》。見《尚書大傳》。 

【譯文】

商鞅沒有仁德,廢除自古以來的井田制度,開阡陌獎軍功。夏桀暴虐無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時枯竭,以示懲戒。 路上不撿拾他人遺失的物品,是因為在上治國的人施行德政的緣故。海裡風平浪靜,可知中國境內有聖人在治理天下。 

【故事】

夏桀無道 逆天而亡

中國歷史上的很多瘟疫,多與君王失德,即將改朝換代相關。當夏朝傳到第十二位帝廑(胤甲)時,夏王朝開始衰落。胤甲末年,天大旱,氣候酷熱異常。《竹書紀年》記載了這次旱災:「天有襖(妖)孽,十日並出。」古代先民認為高溫、乾旱天氣為妖孽作祟。夏王胤甲就在這高溫、大旱之年死去。

到第十五位帝發七年(約前1627-前1615)的那次地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有紀錄的地震。「帝發七年陟,泰山震。」(《竹書紀年》)在位七年的夏王發,也在這一年死去。

帝癸又名桀,是夏王朝最後一個皇帝。這時夏朝已是危機四伏。但夏桀窮奢極欲,暴虐嗜殺。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還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後宮,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作樂。

據說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荒唐無稽之事,常使妹喜歡笑不已。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他們每年的收成難得溫飽,更無兼年之食,每遇天災則妻離子散。夏代臣民指著太陽咒罵夏桀說:「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幾時滅亡,我情願與你一起滅亡。

桀性情暴躁,又很殘忍,動輒殺人。夏王朝還有一個大夫叫關龍逢,手捧「皇圖」來見桀。「皇圖」也稱作「黃圖」,是古代王朝繪製有帝王祖先們功績的圖,給後代帝王們看,以便效法祖先們治理國家。關龍逢捧去的「皇圖」繪有大禹治水等圖像,他是要桀效法先王,像始祖大禹一樣節儉愛民,以長久享國;若是像眼下這樣揮霍無度,任意殺人,亡國的日子就不遠了。桀對這樣的忠言不僅不聽,反而將關龍逢殺害,並警告朝臣們說,今後再像關龍逢這樣來進言,一律殺頭。於是賢臣絕跡,勸諫消失,桀愈加驕橫。

於是,天降災禍以示懲戒,夏王朝星隕地震,河水斷流。《竹書紀年》紀錄了兩次大地震:「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地震,伊、洛竭。」「帝癸三十年,瞿山崩。」

《國語‧周語上》說:「昔伊、洛竭而夏亡!」商湯見夏桀已是天譴眾離,順天意起兵伐桀。桀死,夏亡。可見天災是上天對人不遵天理的警告與懲罰。夏桀不義天亡之。商湯取而代之建立商朝。(據《大紀元【史海】禹以德建夏 桀失德而夏滅》)

孔子治國 道不拾遺 

孔子曾在魯國做官,有著非凡的治國才能。使魯國民風返回堯舜時代的大同社會,高尚仁義,路不拾遺。

據《孔子家語》,孔子當政前,魯國有個賣羊的沈猶氏,總在早晨上市前,讓羊喝一肚子水,來增加重量;有公慎氏的妻子,生活淫亂;又有慎潰氏奢侈成性、違背禮法。此外,魯國賣牛羊六畜的商人,總是屯積居奇來壟斷價格。

孔子開始當政,由於大力推行仁德,教化百姓,使沈猶氏,不敢再讓羊灌水而賣;公慎氏休了淫亂的妻子;而慎潰氏全家搬離了魯國。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參與國政三個月,販賣豬、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價了;男女分道而行。道路上的失物,無人敢占為己有。男人信實認真。女人貞節柔順。各地的旅客來到魯國的城邑,用不著向官員們求情送禮,都能得到滿意的照顧,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樣。

那麼孔子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來看一個孔子斷案的故事。

有父子二人不和,來打官司。孔子任大司寇,卻把他們父子二人,拘押在同一間牢房,不判決不懲罰。反而叫吏員小心提防:不要讓父子發生衝突,並勸說他們和好。三個月過去了,父親請求撤訴,和平解決,孔子赦免了他們。 

季孫氏很不高興,說大司寇提倡用孝道治理國家。如果不殺不孝的人,如何來教育百姓行孝道。冉有把季孫氏的抱怨,告訴了孔子,孔子說出原因。認為身居高位的人,施政沒有做好,沒以孝道教化過百姓,百姓不懂如何行孝,就殺犯錯的百姓,這是濫殺無辜。刑事案件不斷發生,哪是用嚴苛的刑罰制止得住的。上邊教育不好,罪過不在百姓身上。不教育卻要求他們守法,這是暴虐。官員要身體力行鼓勵百姓崇尚賢德,鼓勵百姓向善;同時廢掉那些無能的官員;象這樣施行三年,百姓就明白如何做才是對的,自然就會行為端正了。這時再有不依從教化的頑劣之徒,就可以用刑罰處理了。那樣一來,百姓也就都知道所犯何罪,心悅誠服了。 

事看似不大,卻看出了孔子愛民如子的仁德。德為本,刑法為末,才是治國的要道,路不拾遺的風尚,才會出現。

孔子還制定了使老百姓生有保障、死得安葬的制度,舉賢用能,人盡其才。教化百姓仁厚樸實。器物不求浮華。這樣的制度施行一年之後,各諸侯國都紛紛效法。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