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歲時(四)

紫穹


【正見網2022年02月12日】

【原文】

五戊雞豚宴社,處處飲治聾之酒;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乞巧之針。中秋月朗,明皇親游於月殿;九日風高,孟嘉帽落於龍山。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臘;始皇當年御諱曰政,故至今讀正月為征。

【注釋】

五戊: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古時的社日,分別叫作春社和秋社。社,指社神,即土地神,因此是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春社祈求播種後風調雨順,能獲五穀豐登,秋社重在感恩社神賜予的豐收。

治聾之酒:民間自古傳說,在社日飲酒可治耳聾。

乞巧:七夕女子的傳統習俗。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女孩子們會在這天晚上穿針引線,做些小飾物進行賽巧,並擺上瓜果焚香,以各種方式向織女乞求賜給自己一雙巧手。

明皇:即唐玄宗。傳說道士羅公遠以杖化橋,引明皇到月宮一游,明皇精通音律,醉心月宮的仙樂,回來後憑記憶譜寫下來,名為《霓裳羽衣曲》。

御諱曰政:古時黃曆一月是天子召大臣議政的月份,所以名「政月」。秦始皇名嬴政,秦時為避諱,改「政月」為正月,並沿用至今。

【譯文】 

春秋二社,民間殺豬宰雞祭祀社神,人人皆飲可治耳聾的社酒。七月初七牛郎織女天河相會,女子們紛紛穿針引線,焚香祭拜織女,乞求賜予一雙女紅的巧手。中秋月朗之夜,唐明皇曾隨神仙親游月宮;重陽節登龍山,孟嘉的帽子被山風吹落。秦人每年歲終祭神稱為臘,因此至今皆稱十二月為臘月。秦始皇名叫嬴政,秦人為避諱讀正為征,後世沿用至今,故將正月讀為征月。

【點評】

黃曆歲末的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祭祀灶王爺,也就是灶神,是先秦以來一直到文革前都從未間斷過的非常重要的傳統習俗,斬斷了這個習俗,等於將中國人世世代代的道德根基連根拔起,走入災禍連綿的厄運。

臘月祭灶神,源自先秦的「臘祭」,人們每年都會在臘月去野外獵取野獸,用於祭祀祖先與五位家神(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灶神即在其中,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家人安祥,稱之為「臘祭」。後來祭祀灶神成為臘月年俗中最為重要的活動。原因在於,每年灶神都會上天匯報每戶人家一年的善惡功過,關係未來的禍福。

文革前,中國人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他為「司命菩薩」。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負責管理各家灶火,也是一家的保護神。沒有灶王龕的人家會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灶王爺像上多印有該年的日曆,上書「人間監察神」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職責和地位。

據說灶王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的善行或惡行,於是家家到了該日,就要舉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各戶人家在廚房牆上或在灶上懸掛給灶神乘坐的紙「灶馬」,送灶神回天述職,報告一年中考察的這家人的善惡功過。祭祀的東西多以甜點湯糰為主,期待灶神嘴巴甜美上天后為自家多說好話。對灶神敬畏有加。因送神時鞭炮聲震響,頗有年味,所以民間又稱這一天叫「過小年」,盛大而隆重。

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匯報,確定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並交予灶王爺之手。灶神得令,於一週後的除夕之日會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諸神在過年時辦完各自負責的人間各項事後,必須升天離去,只有灶王爺會留下來,以保護和監察各家人來年的生活。因此,對每戶中國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就決定著來年一家人的命運。

這就意味著,中國人每天的日常飲食間,人人都要面對灶神的監察,都知道神在看管著自己,不敢為所欲為,否者就會受到上天的懲罰。這個臘月祭祀灶神的年俗,等於每年都在重新溫習一遍神的告誡——做人要重德行善。意義變得非常大。幾千年從不間斷,為的是守護中國人的德行和神性,讓子孫後代得以在天地間立足,得到上天的護佑。實為天定的文化。只有魔鬼,才會如此居心叵測,斬斷中國人與神佛的聯繫,讓中華民族因道德迅速下滑而被置於毀滅的境地。

【故事】孟嘉落帽  頌千古儒雅

孟嘉落帽,既是典故,又是成語,形容翩翩君子的儒雅與洒脫。

孟嘉,東晉時的儒雅名士,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外祖父 。江夏人。既才華橫溢,又孝悌忠厚,十分有雅量,毫無半點狂傲,態度謙和,可謂文質彬彬,君子的典範。他名揚京師,先後受到了中書令庾亮、太傅褚裒、大將軍桓溫等人的器重和欣賞,甚至當時的帝王晉穆帝都非常仰慕他,還親自接見。其生平及典故主要見載《晉書.桓溫傳》及陶淵明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孟嘉幼年喪父,侍母至孝,與兩個弟弟十分友愛和睦。受到鄉人的稱讚。孟嘉不僅在家孝悌,且襟懷寬廣,淡泊名利,二十歲時,已受到同輩人的敬佩。無論是多麼有才的名士,都讚嘆孟嘉溫文儒雅、平易曠達,因此孟嘉名冠州裡,聲傳京師。

征西大將軍桓溫任江州刺史後,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為參軍。

那年重陽節,桓溫帶著屬下的文武官員遊覽龍山,登高賞菊,在山上設宴歡飲,桓溫的四個弟弟和兩位外甥都列席。當時大小官員都身著戎裝。山上金風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陣無頭風撲面吹來,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仍舉杯痛飲。桓溫見了,暗暗稱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聲張,看孟嘉有什麼舉動。但見孟嘉依然談笑風生,渾然不覺。

又過了很久,孟嘉起身離座去上廁所。桓溫趁機讓人把孟嘉的帽子撿起來,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來紙筆,讓人寫了一張字條,嘲弄孟嘉落帽卻不自知,有失體面。桓溫想乘酒興調侃他一番,便把紙條壓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時,才發覺自己落帽失禮。但他一點也不慌張,順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條看了一遍,不但沒有生氣,還立即請左右取來紙筆,不假思索,奮筆疾書,一氣呵成一篇詼諧而文采四溢的答詞,為自己的落帽失禮辯護。桓溫和滿座賓朋爭相傳閱,無不擊節嘆服。

孟嘉在官員雲集的聚會中帽落被嘲笑還能從容應對,人們感念他的驚世才情和君子的風度,遂用「孟嘉落帽」稱頌君子的儒雅與瀟洒自如的才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