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2年07月04日】
唐朝詩人錢起的詩詞不多,能夠流傳於世的也不多。這首《逢俠者》因其簡單上口而被流傳下來。全詩共二十個字:「燕趙悲歌士,相逢劇孟家。寸心言不盡,前路日將斜。」
「燕趙悲歌士,相逢劇孟家。」此句簡單的介紹了事情的原委。一群關心國家大事的俠客,在洛陽相聚。「燕趙」是一個代名詞,指全國各地的一些俠客,因多出自燕趙而成了代名詞。此種聚會有點類似我們熟知的《水滸傳》中的梁山英雄聚會。但還是有區別的。
「寸心言不盡,前路日將斜。」此句提到大俠們坐下來,談自己的心中的理想。夕陽已經西下,比喻大家有相見恨晚的感受。詩人提到的俠客都是有自己的理想的。或許人們有個疑問,既然天色已晚,大家為什麼不住下來暢談一晚呢?那麼著急的離開嗎?其實這或許是為了安全著想,如果不離開,時間長了會引得官府注意,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吧。
歷史上最著名的《水滸傳》中的那些人「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以及大秤分金銀」,他們自己也只稱為好漢。《三國演義》中也有很多大英雄,他們演繹的是一個「義」。李白不僅僅是詩人,也是著名的劍客。他們都有不同的做事的基點。
歷史上真正的俠客似乎都出現在春秋戰國和兩漢時期,那時的俠客都是捨生取義的。劇孟、郭解、侯贏和朱亥都是當時的代表人物。他們完全是為了大義而為。
為什麼在兩漢以前會出現大俠,後來就越來越少呢?或許這與中國的文化有關。在兩漢之前的中國是人神同在的時期,特別是我們熟知的《封神演義》中就是神在做人間的事情。那時的神對應著大俠的出現。後來神跡越來越少,大俠也就演變成了類似《水滸傳》中的「好漢」了,是道德水平普遍降低了,一切都是相輔相成的。
在很多人的眼裡,練武之人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在今天也確實是這樣)。其實在古代,真正的俠客都是文化層次非常高的人,用今天的話講叫「文武雙全」吧。因為文化層次達不到那個層次,也理解不了高層次的理。再往高處講,很多著名的劍客都是修道之人,他們的劍術與自己的修為有關係。也就是我們今天人講的「內外兼修」之人。
詩中所言的大俠,大概都是憂國憂民的高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