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文臣(六)

紫穹


【正見網2022年08月16日】

【原文】

蕭曹相漢高,曾為刀筆吏;汲黯相漢武,真是社稷臣。召伯布文王之政,嘗舍甘棠之下,後人思其遺愛,不忍伐其樹;孔明有王佐之才,嘗隱草廬之中,先主慕其令名,乃三顧其廬。

【注釋】

蕭曹:蕭何與曹參,先後任漢高祖的丞相。 

刀筆吏:古人曾用竹簡寫字,錯處會用刀子刮掉重寫,故負責文書檔案的小官吏,稱為刀筆吏。

汲黯:漢武帝時大臣,性情剛直不阿,敢於犯顏直諫,不留情面,因而君臣敬畏。被漢武帝視為能捍衛國家的社稷之臣。 

召( shào )伯:召公奭( shì ) ,周文王侄子,與周武王、周公旦是同輩堂兄弟。他輔佐武王滅商後,雖然因功被封於薊,建燕國,但他依舊留在都城鎬京輔佐王室,於是又被封食邑於鎬京附近的召地(今陝西岐山西南),故又稱召公。他便是後來燕國和召國的始祖。他嘗居甘棠樹下理政斷案。後人為之作《甘棠》一詩,收入《詩經》,感懷他的恩德。

令名:美名。

【譯文】

蕭何、曹參成為漢高祖的丞相之前,曾是普通的執筆寫文案的小吏,汲黯是漢武帝的大臣,被武帝視作國家社稷的重臣。召伯廣布周文王的德政,曾在甘棠樹下理政,後人感念他對百姓仁愛,不忍心砍伐他遺留下來的這棵樹;諸葛孔明有輔佐帝王的才能,曾隱居在隆中的草廬之中,蜀國先主劉備仰慕他的美名,三次前往草廬拜訪,請他出山相助。

【點評】

「刀筆吏」對「社稷臣」,「文王之政」對「王佐之才」,「甘棠之下」對「草廬之中」,「後人」對「先主」,等等。處處體現極為工整的駢文對仗風格,因此朗朗上口,堪稱美文。

為配合這樣的文體,人物的選擇不按年代順序進行,也是該書的一大特點。召公是周朝人,而孔明是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人物,只因兩者所曾住過的地方都跟草木有關,而思念召公的後人與仰慕孔明的先主,又剛好形成完美的先與後的對比關係。

可見作者成文,既要選擇內容能對後世子孫有德行教化作用的,又要最大限度給人以文筆優雅流暢,富有節奏韻律的美感,在選材上、整理上,是相當花費心血的。吾輩讀此內外皆美的現成雅文,當感恩承傳,視為珍寶。

【故事】

召公「甘棠遺愛」  創「成康盛世」  

頌揚地方官離任後的恩德,表達百姓的不捨和懷念,常用「甘棠遺愛」這個成語,它就來自西周時期召公一視同仁,甘棠樹下廣布德政的典故。

召公(姬奭)輔佐了西周時期周武王為首的三代帝王,而甘棠理政之德更是惠澤了成康兩代帝王,開創了史上第一個太平盛世——四十多年未用刑罰的「成康之治」,成為後世以德治國,仁愛百姓的典範和榜樣。

他最初因輔佐周武王滅掉商朝建立西周之功,受封於薊(今北京),建立了燕國(北燕)。 但他沒有前往封地直接管理自己的諸侯國,而是派長子管理燕國 ,自己則留在都城鎬京(今陝西長安)輔佐周王室治國理政。武王死後,其兒子周成王繼位,召公便成為教導和輔佐年幼帝王的三公之一,擔任成王的太保,與周公旦共同輔佐成王, 並與周公分陝而治,陝地以西召公主管;陝地以東周公主管。所以甘棠遺愛的典故就發生在這個時期,他轄下的地方。 

《史記•燕召公世家第四》:「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

召公治理西邊封邑,公正仁厚,不分貴賤廣布仁政,轄下百姓對他十分感恩,得到了百姓的愛戴。一次他巡行鄉邑,見有棠梨樹,便在樹下斷案理訟、處理政事,因公正無私,仁愛有加,從侯伯到庶民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沒有一人失職受困,皆臣服他的處置,因而一片安樂祥和。召公死後,百姓思念他,感懷甘棠樹下他留下的恩德,不忍砍伐此樹。後人於是作《甘棠》一詩,稱頌他的仁德(《詩經•召南》的一首)。

周成王死後,召公再度輔佐下一代的周康王,就這樣以甘棠理政之德輔佐兩代皇帝,繼承和實踐周文王的仁政,仁愛所有身份地位的人,成就了這個不可思議的太平盛世「成康之治」——四十多年未用刑罰(《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堪稱奇蹟 ,對君臣與百姓都完成了極高的道德教化。君臣民三者一心,天下祥和,以德政為周朝打下了八百年的根基。

可以這樣說,周公主要在國家體制上,建立了完善的周禮制度,和施行仁政、慎用刑罰的原則,完成周朝君臣上下和諸侯國與王室關係的整套管理機構。也臣服了四方。召公則側重在這套體制的保障下,具體地實踐先祖周文王當年恩及枯骨的仁政,繼承下來,廣布天下。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