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文臣(十二)

紫穹


【正見網2022年11月17日】

【原文】

鸞鳳不棲枳棘,羨仇香之為主簿;河陽遍種桃花,乃潘岳之為縣官。劉昆宰江陵,昔日反風滅火;龔遂守渤海,令民賣刀買牛。 此皆德政可歌,是以令名攸著。 

【注釋】 

仇香:漢代陳留郡考城縣(河南古縣,大致在今天的民權縣一帶)主簿,縣令王渙感其有大賢之德,勉勵他說:「鸞鳳不應落在枳棘叢中」,送他入太學,後仇香聲名大振。 

潘岳:西晉文學家,與陸機齊名。任河陽縣令時,百姓負債還不上,即命其種桃樹,官府代其還債。因而其離任時,全縣種滿了桃樹,開滿桃花,被譽為「花縣」 。後「河陽一縣花、花縣」等常為詠花之詞,或喻地方之美,或譽善治理、有政績的地方官。

劉昆:漢朝人,據《後漢書•劉昆傳》記載,他任江陵令時,那裡連年發生火災,危急時刻他常對火跪拜叩頭,風就會自動掉頭,同時天降大雨一同將火撲滅。後升弘農太守,境內崤山、澠池間驛道老虎為患,劉昆為政三年,其仁德竟感化老虎,老虎們背著小老虎紛紛自行度過黃河離開。光武帝劉秀聽聞此事後,感到十分詫異。

龔遂:漢代人,漢宣帝時被任命為渤海郡守,適逢饑荒,盜賊四起,前任太守皆無法平亂。龔以安撫為要,告知皇帝,百姓未得到皇恩的教化和生活的照顧,才會變成這樣,罪不在民。請求讓他見機行事、全權處理。得到皇帝贊同。他於是傳令不得追捕盜賊,並開倉救濟百姓,鼓勵盜賊放下兵器,只要拿著農具前來,就承認他們是良民,還讓他們賣刀買牛,全力耕作。概不追究過往罪責。盜賊見狀紛紛放下兵器。在他的教化下,百姓學會重視農耕,勤勞節儉,當地很快變得富裕,連官司都快絕跡了。

攸:長遠之意。

【譯文】 

鸞鳳是一種吉祥鳥,不應只棲息在枳棘樹上。羨慕仇香在任主簿時,有個好上司將他識為鸞鳳,送他去太學深造;河陽縣遍植桃花,這是潘岳當縣令時的德政。劉昆任江陵縣令時遇火災肆虐,他便向風跪拜叩頭,使風轉向而滅了火;龔遂當渤海郡守時,勸諭盜賊賣刀買牛,使他們改惡為善。以上這些都是值得歌頌的德政,因此這些官員的美名得以世代傳揚。 

【點評】 

古代治國以德為本,而德政中,以教化百姓為上。孔子有言:「不教而殺謂之虐。」因此,歷史上能奉行此言的官員,政績都十分突出。本課中的仇香等人就是深諳此理的典範。(詳見故事)

他們當中,最奇特的,屬漢代陳留東昏人劉昆,看到歷史對他的記載,對風叩頭就能滅火,實行仁政,就能感化老虎自行離去解除虎患,一定難以置信。現代人很難想像,這些奇異的行為會出自熟知儒家禮儀經典,能彈高雅琴曲的翩翩君子。

其實,古時儒道本為一家,孔子自己就曾拜老子為師,都是信神尊道的。孔子信的是正神,所以他與弟子們都崇尚道德,很多儒生既能教人仁善忠孝,也同時就是修道之人,這並不奇怪,在古代太普遍了。他們反對的僅僅是為禍人間的妖魔鬼怪之流,孔子稱之為「怪力亂神」。

劉昆在王莽篡政的時候,就在家鄉教授儒學,門下經常有五百多弟子,每年春秋祭祀,就帶弟子們把全套禮儀都排練一遍,以教化為願。不肯為官。後來,天下大亂,劉昆就躲避到河南負犢山中。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廣攬賢才,有人推薦劉昆。他就乾脆離開家鄉,到江陵一帶繼續教學。劉秀聞知,就地任命劉昆為江陵令。拜風滅火的奇蹟就發生在此時。當然升為弘農太守後,又出現推行德政感化老虎自行離開的奇異現象。

雖然歷史記載他回答皇帝問話時,只說這些神跡是巧合,其實那是君子之德:不敢貪天之功。他深知,只有內心虔誠地踐行道德,不謀功利,持謙卑的敬神之心,才能感召上天的救助。那些神跡,都是上天對他行德政、教化弟子和百姓的獎勵。怎敢心存妄念,以此邀功,證實自己有功德呢?

還有一點,如果只為自己的官聲仕途,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表面冠冕堂皇、為沽名釣譽而為的人,不是發自內心關心百姓的人,即使遇到同樣的災情,模仿劉昆的做法對風叩拜,也不一定奏效。這一點劉昆內心也是很清楚的。真善還是偽善,神目如電,騙得了人騙不了神。他不能讓人僅僅從形式上機械地效仿他的做法。

這些神跡表明,真正有大德的君子必然會得到神靈的護佑,老百姓經常說人在做天在看,是真實不虛的。
 
【故事】 

仇香傳孝道 救母子 

仇香,也叫仇覽,東漢陳留考城縣人。青年時為書生,淳樸寡言,40歲時,任縣裡的蒲亭長。也就是在此時,他碰到了一個不孝子,被母親控告。

當時他剛到薄亭,有個叫陳元的人,與母親居住在一起,可是他的母親竟然到仇覽處控告陳元不孝。仇覽感到非常吃驚,因為在當時漢朝以孝治國,被人議論不孝很可能會毀了此人的前程,何況是母親親自告狀,罪太大了,會徹底毀掉她的兒子,也違背人倫親情,一旦變成母子相殘,就太可悲了。身為父母,不可輕易為之,儘管兒子有不孝言行,傷害了母親,但應該不是惡意為之的,應該是孩子沒有得到很好的啟蒙教化導致的。

他痛心地勸導這位母親說:「我近日經過你們家,看到房屋很整齊,田地按時耕耘,可知這個人不是惡人,應當是沒有受到好的教育罷了,你身為母親,守寡養育孤兒,自己受了苦,又接近年老了,怎麼能因一時泄憤,把不講道義的惡名送給兒子呢?」言外之意,害了兒子也會同時害了自身,老來身邊無人,豈不悲涼悽苦,後悔莫及?

這位母親聽了十分感動,感到很後悔,流著眼淚離開了。可見仇覽很關心自己的百姓,平時就注意觀察,從這家的外觀和田地狀況,就能判斷人大致的本性,不是懶惰之人,善心還在。為這對母子設身處地地考慮,以勸善救助為要。

後來,仇覽親自到陳元家,和他們母子一起坐下飲酒懇談,如同父母一樣慈愛地向陳元講述人倫道德,讓他懂得應該孝敬母親的道理和怎樣具體奉行的做法,並用善惡有報,禍福自招等勸善的話使他自己領悟,陳元終於在他的耐心教導下被感化,成為了當地的孝子。 

當時,考城縣令王渙,政事崇尚嚴厲,聽到仇覽以德化人,十分欽佩訝異,便委任仇覽當主簿。王渙不理解他為何不治罪那個不孝子,對仇覽說:「你聽到陳元的過錯,不治罪而感化他,莫非缺少鷹鸇一樣的威猛心志?」 

仇覽說:「我以為鷹鸇(威猛)不如鸞鳳(美好)。」王渙深受感動,對他說:「枳樹荊棘並非鸞鳳棲息之處,百裡之路不是你這樣的大賢該走的路。」於是出資將他送入太學深造。這就是本課仇香故事的來由。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