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幼學瓊林》:武職(一)

紫穹


【正見網2022年12月03日】

【原文】 

韓柳歐蘇,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頗牧,乃武將之多奇。

【注釋】

韓柳歐蘇: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唐宋八大家中最著名的四位。

起翦頗牧:戰國時四大名將。秦國大將白起、王翦,趙國大將廉頗、李牧。 

【譯文】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當為文人中最著名的人物,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則是武將中多立奇功之人。

【點評】 

本期開始,進入「武職」部分,依舊屬於「卷一」的內容。因此「韓柳歐蘇」一句,雖事關文臣,可視作承上啟下,轉至武職內容的作用,這幾位文學巨匠,為世人所熟悉,就不在此論述了,本期重點,放在武將身上。

很多人會誤認為,武將成功僅靠軍事才能,誰能打誰就厲害,聖人教導的謙卑,恭敬,仁義等道德教誨,彷彿意義不大。其實不然。這裡提到的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位大將,幾乎都是軍事奇才,除廉頗,多是百戰百勝,用兵如神的常勝將軍。然而,除了王翦懂得功成身退,得以善終,其餘皆下場淒涼。

白起,更是如此,他雖有未曾出兵,已知勝負,運籌帷幄,可追諸葛亮的奇才,但其為人,與諸葛亮有天壤之別。因此結局相反。看似功高震主,實為不仁不義與傲慢所致。

他為秦國攻下七十多座城池,從無敗績,打下秦朝統一六國前的根基。但誰能想到,與趙國的長平一戰,殲滅趙國45萬大軍,立下赫赫戰功後不久,被秦王下令自刎。他對長平之戰後秦王不讓他趁勢攻滅趙國韓國而心有怨氣,所以後來再度攻打趙國邯鄲時,他不肯出戰,秦屢敗,他便埋怨戰機被耽誤,譏諷秦國打敗仗理應如此,最後惹怒秦王,被奪回爵位,將他流放,後秦王又怕他逃到別國被別國所用,危害秦國,乾脆賜他一把劍自刎而死。

他死前突然自己醒悟過來,一切皆因殺戮太重,是坑殺降軍的報應。他不僅活埋了四十萬趙國軍隊,在其他戰役中斬首敵軍十幾萬,二十幾萬也是常事,從不手軟,罪孽深重,豈能善終。這是根本原因。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出言不遜,過於傲慢。一旦功高震主,遭人忌憚,就會招致禍患。

趙國的李牧,駐守邊境應對匈奴騎兵與強大無敵的秦國,毫不畏懼,攻守自如,遊刃有餘,也是位軍事天才,常勝將軍。雖然他對待士兵和百姓,十分體恤仁厚,但對待君主,不懂謙恭,習慣軍務自主無拘,敢於不服君令,最後也是被君主忌憚下令殺害。他給人的教訓主要就是,過分自負,對上不恭,執著自我的正確,這才招致禍患。

下面,看看長平之戰,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帶給人怎樣的教訓。

【故事】 

長平之戰的慘痛教訓

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使得趙國四十萬大軍被秦國白起活埋,給後人留下了無盡的哀痛。人們多譴責秦國大將白起的殘暴,但是究其戰爭的起因,卻源自趙王自己的利令智昏,經受不住韓國守將白送十幾座城池的巨大誘惑所致。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占了韓國野王,使得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完全截斷。韓桓惠王不敢得罪秦國,決定獻出上黨郡的土地以求秦國息兵 。但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私自謀劃利用趙國之力抗秦,要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趙國國君趙孝成王,面對憑空而降的巨大的利益,早已心動,他首先徵詢平陽君趙豹的意見。平陽君不主張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此舉是想將災禍轉嫁給趙國,接受它必定惹怒秦國,引發戰爭。他以「聖人甚禍無故之利」相勸,意思是聖人認為,無緣無故得來的利益是最大的禍患。必會因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但趙王不聽,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迎合趙王說:「即使發動百萬大軍,經年累月的攻打,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趙王也擔心平陽君說的,怕秦國因此派白起攻打趙國,搶奪上黨,平原君卻回答說:「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於是,趙王被貪慾所動,聽從了平原君的計謀,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以防秦軍。 趙王此舉,果然引起秦國的不滿,這場引火上身的戰爭就這樣發生了。 

公元前260年黃曆四月,秦國派王齕,向長平的趙軍進攻,廉頗迎戰,卻連敗幾次,決定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堅壁不出。想拖垮秦軍。趙王不解,以為廉頗畏懼秦軍,頗為不滿。 

就在趙王對廉頗不滿時,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散布傳言說:「廉頗總打敗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王中計,信以為真,決定換將,他不聽趙括母親的諫阻,讓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廉頗,成為主將。趙括到任後把廉頗的作法廢棄,主動出兵進攻秦軍。秦昭王暗調白起為上將軍,換下了王齕,白起令秦軍佯裝敗退,誘敵深入,趙括中計,命趙國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無法攻破。

見趙括中計,白起命一支部隊突襲趙軍後方,截斷趙軍後路,又命5千人的騎兵插入趙軍,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糧道。 趙括見中計被圍,被迫下令全軍停止進攻,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擇機突圍。秦昭王趁勢徵調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到長平戰場,攔截諸國的援軍和糧運。要將趙軍孤立起來,餓死拖垮。這些部署計策,自然出自白起,只用幾萬人白起就讓對方幾十萬大軍陷入絕境。的確是罕見的軍事天才。

前260年黃曆九月,趙軍斷糧四十六天,大量趙軍士兵或餓死或突圍不成而死,士兵們開始相互殘殺為食。趙括率精銳強行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走投無路,決定投降。白起擔心趙軍人數太多,恐生譁變,於是騙降後將趙國四十萬降軍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報信。趙國舉國震驚哀痛,從此敗落。

司馬遷在《史記》中將趙王的行為判做「利令智昏」。意思是利益的誘惑會讓人失去理智。這才是導致長平之戰發生,四十萬將士被坑殺的源頭。平白無故得到的巨大利益,真的是可怕的災禍啊。不聽聖人的教誨,趙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人當引以為戒!

而白起,雖有用兵如神的天賦,可惜視人命如草芥,大肆屠殺放棄對抗的降軍,用他為將的秦王自身也會不寒而慄,必會對他忌憚猜疑,早晚會將他除掉,所謂功高震主,不過是表面的原因,對比諸葛亮,就明白了,區別就在是否能夠擁有一顆敬天重德之心。白起不久被秦王賜死自刎,絕非偶然,是天譴,也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明證。恃才而驕者,最易走上這條路,更當引以為戒。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