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01月13日】
唐朝詩人柳宗元,在被貶謫之際,心中卻是非常矛盾的。既羨慕白雲般的洒脫,卻又難捨世人的功成名就。這首《漁翁》就是其矛盾的產物。全詩共四十二個字:「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此句講漁翁的生活,晚上在山上居住,取湘江的水燃竹子做飯。漁夫和樵夫有隱居生活的內涵,在這裡本是漁翁又住在山上,二者兼得,顯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南方往往是兩邊是山,中間是河,才有此特色吧。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山上水上早上都容易生霧。有霧時即使在對面近在咫尺也看不見的。隨著太陽的升起煙霧會慢慢的褪去。漁翁喜歡大吼一聲,然後在綠水青山中一條小船衝出。至於為什麼會大吼一聲,或者唱歌或者僅僅是大吼,應該是有原因的。如果水面上或者蘆葦裡面有些鳥類或者其它的生物還沒有睡醒,漁翁大吼一聲,它們會聽到然後離開。否則船到了,再飛起會一驚的。這樣做既對漁翁有利,對其它的生物也是一種保護。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這裡的「回看」是非常有意思的,因為只有回看才會看到天上的白雲。而內涵之意卻有類似張果老倒騎驢的內涵存在。詩人一方面想隱居修道,一方面又放不下現實的功成名就的輝煌。「中流」是指河的中心,也指朝堂。在這裡詩人是把自己融入到漁翁這個角色中去了,一邊划船到河中心,是指自己希望能夠得到朝廷的重新啟用,返回朝堂(河的中心,就是權力的中心,就是皇帝在的朝堂);一方面又羨慕天上白雲的那種自由自在。這種矛盾或許就是很多古代名人的難取捨吧。
不管是古代還是今天,修道都是非常難的,要有所取捨的。放不下人的東西就得不到神的東西。今天的很多人與詩人或許是有同感的吧。既有修道之心又難捨人中的榮華富貴。這對修道人來講就是一個坎一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