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03月09日】
【典故出處】
語出《孔叢子.論勢》:先人有言: 「燕雀處屋,子母相哺,喣喣然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不變,不知禍之及己也。」
【評註】
這條成語還有其它參考形式:堂間處燕,燕雀處屋。
燕雀高飛不過幾十米,通常在村舍房檐下等處築巢,且長住於此,實際上也形成了對人類居處和環境的依賴。子母相樂,自以為安,不知火就要燒到屋樑,完全沒有意識到災禍將至。其實人何嘗不是如此,少有人居安思危,常常是忽視各種警示,身處危境而不自知,自以為可以安享歲月靜好。
【評析】
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中有句名言: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意思就是,堂前燕雀怎知飛翔高空的鴻鵠的遠大志向呢!用來比喻庸碌之人根本無法理解志存高遠者的理想和抱負。這裡的鴻鵠是古人對飛行極為高遠鳥類的通稱。就以大雁為例,每年都要按其路線遷徙和回歸,一路上風餐露宿,同時還要辨識和躲避各種潛在的風險。
現代社會的人習慣了社會化的、有各種服務保障的生活,有各種專業機構預報風暴、地震以及疫情等,人們習慣於按照預報或提示安排自己的生活。但是,這些預報可能是基於科學的,但災禍的發生並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也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人失去了基於自己良知和直覺的感知與判斷能力,對先知與警覺者的提示若是還無動於衷,那就會如同堂間處燕一樣居於危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