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23年07月11日】
【典故出處】
語本《隋書.卷一四.音樂志中》:
齊之以禮,相趨帝庭。應規蹈矩,玉色金聲。動之以樂,和風四布。龍申鳳舞,鸞歌麟步。
【釋義】
遵守禮法,不逾越法度。
參考詞語:循蹈規矩;應規蹈矩;蹈矩循規;蹈規循矩。
【典故說明】
出自教育部國家語文資料庫「成語典」(進階版)網站:
「循規蹈矩」之循、蹈都有遵行、實踐的意思。規、矩則是指圓規和角尺,是訂定方圓的工具,引申為標準、禮法。所引典源《隋書.卷一四.音樂志中》裡,記載了皇太子出席宴會,入座後上酒,樂工演奏的歌辭第三章,大意是說:以禮來整治天下,使能共同輔佐朝庭。每一個人都能應規蹈矩,操行貞固;以音樂來教化天下,使能和睦風氣廣布,每一個人都能過著唱歌跳舞的快樂生活。後來「循規蹈矩」的成語就從這裡演變出來,用來形容遵守禮法,不逾越法度。「循規蹈矩」較早的書證如《朱子語類.卷一三七.戰國漢唐諸子》:「雖是卑淺,然卻是循規蹈矩,要做事業底人,其心卻公。」
【近義】
安分守己(安分守拙、安分潔己、循理安分):
「安分」是安於自己的本分,「守己」則是謹守己身,有不作非分之想的意思。典源宋.袁文《瓮牖閒評》卷八中,作者認為一般奸人對於君主或上司喜愛的事情,總是積極地去達成,甚至不擇手段,他對於這種行為感到不以為然,認為一個安於本分、謹守己身的君子,淡漠進取又以道義自居,怎麼肯這樣取巧投機以追求飛黃騰達?後來「安分守己」演變為成語,就用來形容安於本分,謹守己身。
規行矩步:
1)比喻舉止守法,毫不苟且。《隋書.卷五七.盧思道傳》: 「在余之生,勞亦勤止,紈綺之年,伏膺教義,規行矩步,從善而登。」也作「規行矩止」。
2)比喻墨守成規,不知變通。《晉書.卷五五.張載傳》: 「今士循常習故,規行矩步,積階級,累閥閱,碌碌然以取世資。」
【參證】
一板一眼:
「一板一眼」之「一」,典源作「三」。「板」、「眼」則都指中國劇曲中的節拍,每一小節中以檀板敲擊的強拍為「板」,以簽敲鼓按拍的次強拍和弱拍為「眼」。「一板三眼」指一小節中有四拍的音樂節奏,「一板一眼」則指一小節有二拍。語或本《煳塗世界》卷六。後用「一板一眼」比喻人言行謹守法規,有條有理。
一絲不苟:
一絲,一點點。苟,隨便、草率。「一絲不苟」形容做事認真,一點也不馬虎。語或本《周禮.地官.大司徒》。
敷衍塞責:
形容做事不認真負責,只是表面應付。語或出清.張集馨《道咸宦海見聞錄.丁巳五十八歲》。
意氣用事:
處理事務但憑情緒,缺乏理智。※語或出明.唐順之〈寄黃士尚書〉。
【評註】
明代沈受先在《三元記.第二三出》中說道:「積善存仁,蹈矩循規太古民。」做人與做事都是如此,規行矩步中還體現著充實佛性與顯露魔性的分野根本性問題。人的一念中正可以充實佛性;反之,一念不正則在顯露魔性。佛性是善,魔性是惡。而且,還涉及到人的言行是積德還是造業的問題。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到一個生命的未來。
【評析】
循規蹈矩不僅是指在做人、做事中大的方面,而且體現在人們日常一切活動的細微之處,都面臨著充實佛性或顯露魔性的選擇。在戲曲音樂中,無論「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都有節拍清楚的意思,可用來比喻人言行謹守規矩,有條有理。
人類的道德水準下滑之後,就逐漸偏離了言行的中正,如清代吳趼人的《煳塗世界》卷六:「如今的時勢,就是孔聖人活過來,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過是個書呆子罷了。」遇到事情就會取巧投機以追求實現目標,甚至不擇手段,難以做到安於本分、謹守己身、淡漠進取、隨其自然。
偏離中正另一面的表現是意氣用事、敷衍了事。人稱「荊川先生」的明代散文家唐順之在《寄黃士尚書》中反思自己以前處理事務只憑情緒而缺乏理智,導致基礎空虛、不踏實的弊病。此外, 「敷衍」一詞本來的意思是散播、傳播的意思。例如《舊唐書.卷一一.代宗本紀》記述:「贊曰:……掃除沴氣,敷衍德音。」 沴氣就是惡氣、邪氣。意思是將惡氣掃除,把德音傳播出去。傳播有表面鋪陳的意思,所以後來引申轉化成「辦事不切實,僅顧表面應付」的意思,也就有了「敷衍了事」、「敷衍塞責」的語詞。不盡心、不盡責的敷衍和懈怠也是魔性的一種表現。
人在思考、說話、做事時,一旦偏離了中正或基於善的佛性,魔性就會乘虛而入,所以,守正和「不逾矩」就是一種抑制魔性的方式。人能做到心平氣和、循理安分的心正,不僅不會失去什麼,而且會福壽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