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歷史上的唐僧

陳意 整理


【正見網2004年08月12日】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盡萬般辛苦終於到達西天修得正果,有人說這是小說。其實在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冒著生命的危險,憑著一顆赤誠的心和驚人的毅力,歷經死地,孤身行程二萬五千餘裡才到達印度取得佛經。唐僧西天取經的過程也是一個修煉者放下生死的修煉過程。

一、十三歲破格為度僧

唐僧,世稱唐三藏,俗姓陳名瑋,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人,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另說仁壽二年(602)?開皇十六年(596)╋卒於唐麟德元年(664)。出家後法名為玄奘,故又稱為玄奘法師。

陳瑋的父親潛心儒學、經術。他共有兄弟四人,二兄從小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賦性聰穎,儀表非凡,八歲即從父受業,勤學不懈。當聽父講書至孔融避席故事,忽然站立起來。父問其故,答以孔融見長輩避席,今父為兒解經,兒豈敢安座?父甚嘉許。且其幼時別具素質,不與頑童為伍,不聽邪言媚語,常隨二兄長捷法師學習佛教經典。

隋唐時代,佛教盛行,政府規定度僧出家的考試製度,甚為嚴格。凡欲出家學佛,皆由政府統一辦理招考,凡經考試合格,才錄取為僧,名叫「度僧」。隋煬帝大業十年,政府布告度僧十人,那時玄奘只有十三歲,不符合度僧之規定年齡,不得進入考場。玄奘很失望。徘徊考場不肯離開,主考官大理卿鄭善果,是一位佛教信徒,聞知此事,召來相見,覺得他年少而溫文爾雅,迥異常人。問他為何出家? 答以「志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年紀雖輕,口氣很大,令考官驚讚不已。故特准出家,破格入選。並對旁人說:「誦業易成,風竹難得,若度此子,必成佛門大器!」

二、為取經,九死一生

玄奘法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參訪學習,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各家各派對某些問題異說不一,內容有很大的出入,因而深感難以適從,故決意西行取經。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打定主意,要西行取經。可是當時唐朝初立,邊境不寧,出國之禁很嚴。他兩次正式表請赴印,都未獲得許可。欲向西行除了偷渡,別無良策。其時荒年,朝廷允許百姓四出自行謀生,玄奘便乘機出長安西行,由西安經秦州、蘭州、後到涼州,找到一個習武的胡人石盤陀作嚮導,晝睡夜行,偷渡出玉門關。不過石盤陀出關後,不堪沿途跋涉之苦,堅辭而去,並指出了關外尚有幾處防守的堡壘,要玄奘謹慎行事。

其行不久,終被哨兵發現,扣留問話。恰巧哨兵也是佛教徒,聽了玄奘道出取經來意,意志堅定,哨兵便放他走了。從此孑身冒險,孤影趕路,披星戴月,走了三天三夜,尚未走出八百裡的戈壁沙漠地帶。

此時已是人疲馬倒,最後也因乾渴難忍昏倒過去。忽被寒風吹醒,又繼續前進,幸而奇蹟出現,在荒涼的沙漠地帶上出現了一塊綠洲。玄奘見到了泉水,如遇救星,生命得以延持。在沙漠上艱苦的歷程,是很難用文字、語言來表達。這裡引用西域記裡的一段話;「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草木不生,人煙絕跡。時而飛砂卷石,時而暴雨濕蒸,無飲無食,昏去醒來。時而枯骨折劍,戰場遺蹟。時而兇惡恐怖,鬼魅形像。」此中足見在沙漠中的旅行實乃九死一生。

經過這片沙漠,才到高昌國。國王曲文泰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得知玄奘之事,遣使迎往。見玄奘到,如獲至寶,敬禮備至,認作異姓兄弟。並要強留高昌,以「如不肯留下決將之送回中國」來威脅玄奘。玄奘乃絕食抗議,堅決不肯留下,終於使對方感動,准許放人。同時還派二三十人護送,盛治行裝,賞賜了很多馬匹財寶,並親自修書知照各國當道,通容優待。於是,玄奘就沿著天山南麓西行,通過神秘的西域高原,經阿富汗,到達西北印度的迦濕彌羅國(即今之克什米爾)。此後,又碰到了艱難的路程,要翻過終年白雪皚皚的高山峻岭,踱過一片沒有人煙的大沙漠,牽著白馬在嚴寒的冰山上穿過羊腸小徑,稍有不慎,就有滑下千丈深淵,粉身碎骨的危險。同行的商客,不時有人被凍死在冰山上,或是滑下深淵中,葬身冰窖。玄奘遊記上說:「連我自己亦不敢向淵底注視,因下面有數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僵凍屍首。」在這艱難的歷程中,所遇之險境確實數不勝數。經過七日七夜的行程,終於踱過冰山雪嶺,再繼續前進,便是印度境內了。

三、菩薩點化 高僧傳授

玄裝經過兩年的出生入死,西行途中歷經一百一十國終於在貞觀三年到達印度西北,進入加濕彌羅、犍陀羅等處。他便從小乘論師研究小乘經典。為了更好掌握佛教理論,他還向婆羅們學者研究吠馱哲學,專心學習梵文,以成為研究梵典之工具。在此地住了二、三年,便從北印度沿河東下中印度。

在恆河過渡,遇到一批強盜打劫,看到他生得眉清目秀,儀表非凡,要殺他祭天神,以為敬天徼福。危急之際,狂飆突起,雷電交加,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嚇得強盜面無人色,以為觸犯天怒,不敢下手。繼而詢問緣故,知是大唐三藏來西天取經,於是跪地哀求懺悔,改邪歸正。這一消息不脛而走,使玄奘的名聲,遠近傳聞,深為印度人所崇敬。

那爛陀寺是中印度一座著名佛剎,也是全印度最高佛教學府,住眾一萬三千人,其中知名高僧學者甚多。玄奘入寺時,那爛陀寺四大德出面歡迎,二百餘僧眾和千餘施主手捧幢蓋華香,讚嘆圍繞迎引,玄奘拜戒賢為師。住持戒賢論師,年高百歲,是全印度佛教領袖,尤其是唯識學的泰鬥,深受國王尊重。雖然他智慧高深,但因身患奇疾,時時會痛得求生不得,欲死不能!有一夕,忽夢見三位聖者,一是黃金色的文殊菩薩,一是銀白色的觀音菩薩,一是水晶色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告訴他:「你前生曾在此土做國王,因傷殺太多生靈,今生招致此痛疾之報,雖是痛苦不堪,但不必尋死。三年後中國將有一僧來印求法,您可儘量將唯識學傳授給他,使大法流傳中土。其業愆便可消除,痛疾也即消滅」。夢後,戒賢論師常盼唐僧早來,後來果然玄奘求法來到那爛陀寺,證明夢中事是真實。他非常高興,就將生平所學都傳授給他,又讓他出外參訪明師數年。

玄奘法師在印度各地遊學,前後參訪十七年之久,特別是於當時學者雲集的那爛陀寺學習五年,因而很想回國弘通所得。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經過長途的奔波,終於回到長安。長安城內文武百官夾道迎接,萬人歡呼,歡慶之喜,盛況空前。

玄奘西行的非凡經歷,引起唐太宗的重視。太宗在洛陽會見了玄奘,要求他寫出在西域的遊歷見聞,修西域傳,以方便後人考學,此書便是現存的《大唐三藏西域記》。全書共十二卷,記敘了他在西行途中親身一百一十國和傳聞得知的二十八個國家,地區的風土人情、山川地理、物產氣候、政治文化等情況,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自貞觀十九(公元645年)年開始,玄奘主持譯經,至公元663年的十九年中,共計譯出各種經卷一千多卷,同時他又把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譯成梵文,傳播於印度。譯經完成的第二年即公元664年二月,玄奘就圓寂於銅川玉華寺,遺體奉旨運回長安安葬。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裡內,百萬人送葬,夜裡廬宿墓旁的達三萬餘人。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4142)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