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高談闊論」及「高亢表白」

海外大法弟子


【正見網2024年04月28日】

自己曾羨慕口才好的人,隨著不斷留意好詞好句,自己的口才也越來越好,有人說愛聽我說話,自己還挺受用。一次在大組發言後,收到好幾個「誇讚」,自己洋洋得意。後來在另一次大組,我發言時,就聽到有簡訊聲,滿以為又是「誇讚」,後來發現,是一件麻煩事需要處理,不禁自嘲自己的「自作多情」。當天夜裡身體很難受,也意識到了,是顯示心加歡喜心招來的魔難。

高談闊論

自己和同修切磋時,說得一套一套的。但有時,剛想「高談闊論」一番,對方就突然打住。有的說,要睡了、晚安;或有事要忙;或想切換話題……每次自己都感覺意猶未盡、不大得勁兒。

漸漸我意識到,喜歡「高談闊論」的背後有太多人心。首先是表現自己的顯示心,因為世人普遍看好能說會道的人,所以用「高談闊論」來收穫一波「誇讚」,貌似輕而易舉。但這不就是白白得來的「名」嗎?自己隨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不就是歡喜心嗎?

自己的口才本來不咋的,之所以進步,本來就是為了追求「名」而暗自努力得來的「成果」。這個「成果」也不是什麼好看的擺設,不就是一種求名的「工具」嗎?其實,忍住不用,就是放棄「求名」的一種努力。

雖然用口才收穫「名」很容易,貌似當下也沒啥後果,但其實不然。從法中我理解到,任何白白得來的東西,其實都不白給,都得用德來換,是要「買單」的。虛名無法帶來實質的幸福,更不會帶來修煉的提升,反倒犯了戒(生出了顯示心和歡喜心嘛),相當於憑空給自己的空間場增加了敗物,簡直是太虧本的「買賣」了。

現在,自己基本戒掉了「高談闊論」。有時聽到大家在談論什麼,但感覺沒說到點上,禁不住很想發表一番「高見」,感覺必定會給現場帶來「驚艷」。那種感覺真是,心痒痒的,但還是忍住了,知道了修口、修心的價值遠高於虛名帶來的虛假榮耀感。

高亢表白

前一陣的某天清晨,我腦中突然浮現出一個詞兒,我當下就明白了,這個詞特別精準的描述出我過去多年的習慣性語言模式,就是——「高亢表白式」。當明白此點後,我感覺這種模式就被破除了很多,好像被識別後就被戳穿了,我馬上就意識到這種模式是多麼可笑,而背後是黨文化,讓人都不會像個正常人那樣好好說話了。

在這種模式下,內心不是平和寧靜的,而是容易激動激惹的,說話容易「慷慨激昂」,愛用「大道理」來「拔高」別人,當然自己意識不到,還覺得說的很在理。卻不知道正常人說話不是這樣的,這是「用力過猛」,帶有某種「煽情」,好像這樣說話才過癮才帶勁兒,其實是不對勁兒。

我體會到,傳統文化看重「平」,說話語調平和,心態平淡、平常,話語自然、人性化,講道理也「心平氣和」的。而黨文化追逐「高」,說話語調高昂、高亢,話語「冠冕堂皇」,心態則是居高臨下,話題也容易好高騖遠而看不上平淡的日常話題。「高」的話語加強語氣、渲染氣氛,或令人興奮激動、躍躍欲試甚至偏激極端;或令人反感牴觸。不管哪種,都是在把人的情緒帶得更激烈,而不是讓人更理智冷靜。

打個比方,個人覺得,傳統文化的作用很象「茶」,會品茶的人懂得「淡中滋味長」的美妙,茶有令人平靜的作用;而黨文化的作用則象「酒」,帶給人一時的興奮、輕飄飄,但令人腦子迷糊,喝高了、喝醉了還有後遺症,酒刺激人而不是令人平靜。傳統文化把人拉「平」;而黨文化把人拉「高」。

其實一想就知道,「高亢表白」的模式,自己費力不說,效果還差,因為會被人的本性排斥,誰都不喜歡那樣式的,即使因「煽情」而「收穫」一波應景的恭維,但實質上卻起不到良好的溝通效果;而平和的溝通方式,既省力又高效,富含智慧,常在輕鬆中就水到渠成,因為是符合宇宙特性的。

師父在《音樂與美術創作會講法》<音樂創作會講法>中講:「而平和狀態才是善的,實際那才是真正人的狀態。」

黨文化令人的思想言行變得怪異扭曲卻不自知。我不愛聽幾位同修講話,後來發現,他們恰好也是「高亢表白式」,一開口就激動,情緒總是高八度似的,好像總在高調錶白什麼,而不是平和的,其實是自己的一面鏡子。

幾年前,我說話被人指出有時象在喊,顯得激動而急促,後來就注意把聲調降低、語速減慢,感覺省力多了。表面形式好了,但自己還是感覺有某種「高亢」因素在,好像不習慣說家常話,而總想說點帶「激勵」色彩的話,好像這樣子才帶勁兒,才覺得是在精進似的。後來認識到,這股多出來的勁兒不是源於精進,而是源於黨文化。在修煉上,心性提得越高越好,但其他有些方面不能跟著「高」,比如,不能高調、高傲、高亢,那些很多都是黨文化帶來的毛病。

我也「自嘲」自己,動不動就激動,那真是格局不要太小,眼界不要太窄,還見識過點兒啥沒?我也發現,真正有見識的人,不見得是在社會上「見多識廣」的,而是內心傳統文化豐富的。傳統故事裡,有的文盲村婦也有格局有眼界。富不富不看表面而看內心,虛榮是因內心空虛匱乏才需要向外乞討,用炫耀討別人的誇讚,用恭維討別人的歡心,可憐又可悲。

「愛激動」不能證實法,還容易把人推出去。自己有個教訓,曾經的一個西人朋友,在某次溝通後就不再聯繫,我後來反思到,那次溝通,自己的表達方式有些突兀不自然,帶有衝動和激動,自己不覺得有問題,但別人也許受不了。我也聽一個同修說,她的一個常人家人和同修接觸後,說一些人太容易激動了,那個常人的性格溫和平靜,也許很難接受「動不動就激動」的性格吧。

結語

一些修煉有素的同修們,多少年都默默不表現自己。仔細觀察和思考後,我發現,他們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冷靜穩重,內心很是「拎得清」,知道什麼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什麼是世俗所追求的、但實質是垃圾敗物般的浮雲。

這些同修說話純粹、平實,不渲染氣氛。打個比方,我感覺,他們其實很懂得默默的享受「品茶」之樂,而不喜歡大幫哄「飲酒」的刺激迷醉。當梳理清楚很多相關道理後,我越發體會到了這些同修的可貴與智慧。

以上是一點修煉隨感,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慈悲指正。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海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