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4年09月27日】
前文業已講過,玄宗後期,邊鎮的軍事力量不斷擴大,使唐的軍事形勢由原來的「內重外輕」逐漸變成「外重內輕」,這個變化一方面是由於唐玄宗窮兵黷武,喜歡開邊;另一方面則與府兵制度的瓦解也有密切的關聯。
府兵制度是唐初開始實行的兵役制度。府兵必須自備兵甲衣糧,所以對於百姓來說,服兵役是一項極其沉重的負擔。在均田制推行較好時,農民有一定數量的土地,這種兵制還能勉強維持。後來均田制逐漸解體,農民便無法負擔沉重的兵役。這是造成府兵制破壞的主要原因。此外,服役的士兵年限長,而且常受虐待,這樣就使人們視兵役為畏途。府兵的兵源漸漸枯竭了。到749年(天寶八年),唐政府不得不下令停止對府兵的徵發,實際上宣布廢除了府兵制度。
代替府兵制的是募兵制。徵募來的士兵的武器和衣糧都由政府發給,他們長期服兵役,屬於僱傭性質的職業兵。這樣唐政府在軍事方面的支出日益增大。
另一方面,由於唐玄宗追求開邊,因此不斷增加邊鎮節度使的軍備,而節度使的權力也不斷擴大。開元年間,邊境的十個節度使不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而且「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政權、軍權、財權集於一身,形成了半割據的勢力。玄宗期間邊境駐軍占全國總兵力的85%以上。
隨著唐朝朝政的腐敗,唐朝在西域的威信也一落千丈,邊境危機日趨加重。為了應付邊境危機,朝廷更加仰賴節度使。這種狀況使節度使驕橫跋扈,自然對中央政府的離心力日漸增大,乃至公然反叛。公元755年,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亂拉開了唐王朝走向衰落的序幕。
安史亂天下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安祿山出身於營州雜胡。他因為殘酷鎮壓奚、契丹人,得到了唐玄宗的賞識,先後出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此外,他善於巴結李林甫和楊貴妃,並拜小自己近二十歲的楊貴妃為「乾娘」;他還向玄宗進貢奇珍異寶,深得其寵信。在唐玄宗的心目中,安祿山的地位與宰相不相上下,故而特許他可以出入宮禁。
不過,表面上阿諛奉承的安祿山卻是個野心極大的人,他不安於現有的一切,他想要做皇帝。他利用多次到長安、出入宮禁的機會,對唐政府的腐敗、虛弱情況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起了起兵滅唐的異心。
當時,身兼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兵力已經超過20萬,而十鎮的總兵力也不過49萬,中央直轄部隊也僅為10萬。史書上說:「祿山恃此,日增驕恣」,「包藏禍心,將生逆節」。他不僅囤積武器、糧草、馬匹等,還豢養了一支由八千胡人壯士組成的私人部隊,絕對效忠於他個人。他還收攬了猛將史思明和蔡希德。沉迷於酒色中的玄宗絲毫沒有覺察出安祿山的叛逆之心,絲毫沒有覺察到大禍即將臨頭,依舊做著所謂的「快活天子」。
史思明,也是雜胡出身。他到長安奏事,博得了玄宗的歡心,賜名為思明。在安祿山叛亂以前,史思明官至平盧兵馬使。
儘管歷史上昏聵之人不少,但那種大智慧者也並不罕見。生活在太宗時代、以預事準確著稱的李淳風在《推背圖》中對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亂早有預言。
《推背圖》中關於安史之亂的預言和歷史的真實
《推背圖》第五象的圖中畫一婦人跪在地上,旁邊有一副馬鞍和一部史書,暗指「安史之亂」。讖文是「楊花飛,蜀道難。截斷竹簫方見日,更無一吏賴平安」。頌詞是「漁陽擊鼓過潼關,此日君王幸劍山,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處喪金環。」 讓我們結合史實來詳細解析。
經過長達十年的準備後,安祿山於755年(天寶十四年)冬以奉密旨討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反唐,率平盧、范陽、河東三鎮軍隊十五萬人,南下攻唐。唐玄宗因為沒有想到安祿山會叛亂,所以在軍事上毫無準備。而中原各地亦由於常年無戰事,很多郡縣無兵可用,毫無應變準備,或棄城逃跑,或開門出迎。
沒有受到多少阻擋的安祿山很快占領了黃河以北大部分地區,在渡過黃河後,連敗唐軍,一路攻陷陳留、滎陽(河南滎陽)、洛陽,直抵潼關,並長驅直入,進逼長安,應了「漁陽擊鼓過潼關」一句。
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防守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而玄宗和楊國忠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祿山和史思明的軍隊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同年六月,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叛軍攻入長安後,大肆殺掠,慘絕人寰。
潼關失守後,唐玄宗君臣一行慌忙出逃走蜀道,蜀道古有劍閣,雄峙群山,又應了「此日君王幸劍山」一句。倉惶出逃的玄宗在逃到馬嵬坡(陝西興平西)時,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殺死了楊國忠,又強迫玄宗縊死楊貴妃,否則不肯護駕。楊貴妃自盡,年僅三十八歲,應了「木易若逢山下鬼,定於此處喪金環」兩句。木易合起來是個楊字,山字下加一個鬼字是個嵬字,即楊貴妃死於馬嵬坡,這裡金環是楊貴妃的乳名。
而讖文中的「楊花」指貴妃楊玉環,一二句意思是楊貴妃自盡,唐玄宗流落在蜀道上。「截斷竹簫方見日,更無一吏賴平安」中的「截斷竹簫」暗指唐肅宗,意思是肅宗出來當皇帝後,安史之亂才有了平息的可能,但沒有一個官吏可以是唐朝平安真正的依靠。
歷史的真實也確實如此。唐玄宗縊死楊貴妃後,不顧一些大臣和百姓希望其抗擊叛軍的願望,繼續向南逃跑,一直逃到了成都。而太子李亨看到人心所向,便與玄宗分道揚鑣,逃到朔方,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即帝位,這就是唐肅宗,改元至德,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大唐江山搖搖欲墜,大有滅亡的可能性。當此之時,忠直之將挺身而出,力保唐朝天下。 比如大將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安史反唐後,率領五萬騎兵從河北趕赴靈武,準備與叛軍進行決戰。平原太守顏真卿帶著一萬孤軍在安祿山勢力圈中心大舉「大唐」旗號。他悲壯的向部下表明心跡,誓與逆賊周旋到底,士卒萬般感動。連唐玄宗亦感慨的說:「河北還有忠於朝廷之人。」
另一方面,安祿山和史思明雖然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卻因為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得不到百姓的擁護,內部矛盾重重。坐鎮洛陽的安祿山恣行暴虐,眾叛親離,757年初被其子安慶緒收買的宦官殺死。安祿山從起兵至此不過十四個月,落得如此下場,可謂咎由自取。安慶緒即帝位後,只知尋歡作樂。這給唐軍的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讓我們再來看看《推背圖》中對此後形勢的預測。《推背圖》第六象圖中畫著一個城門,代表都城長安。前面兩人手執儀仗,為皇帝開道,後面車上坐著一個人,一人推車,為唐玄宗返回長安之象,讖文中說:「非都是都,非皇是皇,陰霾既去,日月復光。」
「非都是都」是說都城為皇帝所居,但皇帝卻逃到四川,四川不是都城,卻有皇帝在。「非皇是皇」,指唐玄宗已將皇位傳給太子李亨,李亨已是皇帝,但唐玄宗仍號為太上皇。後兩句指唐肅宗任用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將安祿山、史思明打得一敗再敗,使唐王朝「日月復光」。
頌文是「大幟巍巍樹兩京,輦輿今日又東行。乾坤再造人民樂,一二年來見太平。」兩京指洛陽和長安;輦輿是皇帝的車乘。四句大意是說,唐朝打敗安、史叛軍,使唐朝大旗又在兩京升起,唐玄宗又坐著車由四川返回。唐朝再次穩定也是人民的幸福,但完全太平還要一二年的時間。
歷史的真實是在757年春,唐朝從隴右、河西、安西、西域等地陸續調集了十多萬軍隊,又向回紇借兵四千人,肅宗任命其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元帥,以郭子儀為副元帥。郭子儀大軍在北灃水之東與叛軍激戰,唐軍奮勇無敵,把叛軍擊潰,收復了長安。郭子儀乘勝追擊,一口氣攻破潼關、華陰、弘農,殺退安慶緒部隊,收復了洛陽,在彈指間破滅強敵,使大唐旗號再次飄揚在長安與洛陽之城郭上,尤如往昔。唐肅宗回到長安,感慨萬千,隆重迎接郭子儀回京,一見到他,忍不住落淚說:「雖吾之國家,實由卿再造。」
在此前後,河北、河南的地方官和軍隊也在進行著長期而激烈的戰鬥。這些戰鬥打擊了叛軍的後方,又保障了江淮供應物資路線的安全,對結束安史之亂有著重要的影響。
就在這時,屯駐在范陽、擁有重兵的安祿山的舊將史思明,開始不聽安慶緒的調遣,不久又率其轄制的八萬士兵降唐,唐朝封他為歸義王,任其為范陽節度使。
時隔半年後,也就是758年,史思明又在范陽反叛,安慶緒與其遙相呼應,戰火重新燃起。十月,唐軍包圍安慶緒所在的鄴城。安慶緒以讓出皇位為條件向史思明求援。759年,史思明解了鄴城之圍後,殺死了安慶緒,在范陽稱大燕皇帝。經過半年的準備,史思明率軍攻占了洛陽,形勢再次趨於嚴峻。761年,史思明大敗李光弼率領的唐軍,乘勝向長安進犯,在途中被其子史朝義殺死。史朝義在洛陽稱帝,叛軍內部更加分裂,從此沒有力量再向唐朝發動進攻。
762年,唐宮廷發生政變,宦官李輔國殺張皇后,肅宗受驚而死。李輔國擁立太子李豫即帝位,這就是代宗。
代宗乘叛軍內亂,調集各路兵馬,又向回紇借到一部分軍隊,以其子李适為天下兵馬元帥,僕固懷恩為副元帥,率軍收復了洛陽、河陽、鄭州、汴州等失地。史朝義逃往河北,河北叛將見他大勢已去,紛紛向唐朝投降。763年初,史朝義在唐軍打擊下,被迫自殺。自此,長達七年零三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平息。
而在至德二年(757年)由成都回到長安的玄宗,因受到肅宗寵信的宦官李輔國的離間,被迫遷居太極宮(西內)甘露殿。玄宗晚年憂鬱寡歡,去世後,葬於泰陵。
安史之亂的影響----唐朝走向衰弱
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了,但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在安史集團盤踞的地區黃河流域,社會經濟遭到了大破壞,特別是激戰最烈的河南一帶,更是「人煙斷絕,千裡蕭條」。而且貧富分化更加懸殊,「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
安史之亂時期,唐朝的軍隊大多調集到內地,邊防空虛,因此唐朝在對外關係中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退守,西域、河隴地區相繼被吐蕃占領,在南方也經常受到南詔的騷擾。安史之亂打破了唐朝的統一局面,此後,藩鎮割據勢力越來越強大,戰亂頻起,唐朝的中央力量越來越削弱。
《推背圖》在第七象中也早有預言。第七象的圖中人物,身穿胡服,口含一支羽毛。隱指少數民族的吐蕃。讖文中說「旌節滿我目,山川垡我足。破關客乍來,陡令中原哭。」
「旌節滿我目,山川垡我足」,指唐朝在安史之亂後,全國藩鎮割據之多,令人一看滿眼都是;藩鎮多了,你有你的關口,我有我的渡口,走起路來就處處拘束。破關客指吐蕃,後兩句講吐蕃打入中原,令中原老百姓一片啼哭。
頌曰:「螻蟻從來足潰堤,六宮深鎖夢全非。重門金鼓含兵氣,小草滋生口吐啼。」第一句用螻蟻潰堤比喻藩鎮割據已足以摧毀唐王朝了,第二句講後宮雖然深鎖,但宮妃們作的夢已經面目全非了,暗喻宮妃也知道形勢嚴重。第三句講皇宮以外,金鼓陣陣,隨時都會有戰爭發生。第四句中暗含吐蕃一句,「小草滋生口吐啼」,口土為「吐「字,小草滋即小草蕃衍,是一個蕃字。
可以說,經過安史之亂以後,統一、繁榮、強盛的唐朝已經開始走向衰弱。
而玄宗李隆基實為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對玄宗一生之評價,有八個字可言,「功過相抵,興衰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