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行經華陰

文思格


【正見網2004年11月21日】


行經華陰

崔顥

岧嶢太華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作者簡介

崔顥(公元 ?─754),盛唐著名詩人。早期詩多寫閨情,流於浮艷。後來經過邊塞之行,詩風變為雄渾奔放。明人輯有《崔顥集》。

字句淺釋

解題:作者北上京都長安,路過華陰縣時寫下了這首境界雄渾而意蘊深遠的唐詩精品。岧嶢:山很高峻的樣子。太華:即西嶽華山。咸京:即當時的都城長安,因為秦時叫咸陽,故稱之為咸京。天外:比喻高入雲霄。三峰:指著名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武帝祠:漢武帝為祭巨靈神而設立的祠堂。仙人掌:華山各峰中最峭的一峰。秦關:秦代的潼關(或說函谷關)。驛路:沿途設有驛站的大路。漢畤:畤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五帝的地方,即後世的神壇之類。這裡指秦漢兩代在咸陽北面建立的五個畤。借問:恭敬的問語,如現在說“請問”。

全詩串講


高峻的西嶽華山俯視著都城咸京,三峰聳入雲天決非人力所能削成。
祭祀巨靈的武帝祠前雲氣正消散,最陡峭的仙人掌峰上雨後剛放晴。
黃河華山北接秦時大關形勢壯險,來往驛路西連秦漢五畤地勢坦平。
請問路邊追名逐利的來往旅客們,哪裡比得上就在這裡學道求長生?

言外之意

此詩在結構、內容安排和寫作手法上都很有獨到之處。結構上打破了律詩起、承、轉、合的傳統格局;內容上,前六句全是寫景,第七句突然從景中跳出來,眼光轉向路旁的遊客,末句又用一個結論性的問句來結束全詩;這種特殊寫法並沒有讓讀者感到突然,那是因為作者在整個寫景過程中都運用了暗示、隱喻、雙關等巧妙的寫作手法,讓讀者在領略景物壯美的同時,思想上已經逐漸的靠近了作者最後要得出的結論:

第一句在強調了華山的高峻(岧嶢)後,用一個“俯”字,活靈活現的表現出“群仙居止的華山向下俯視帝王之都的長安”這一形像,不但生動、氣勢非凡,而且隱喻了“人間的至高至貴,在神仙眼裡都是很低的”這一層涵義;第二句寫“三峰”直入雲天、高出“天外”,當然是人間刀斧削不出來的,暗示著“只有巨靈神的鬼斧神工才能成就”(傳說華山各峰都是巨靈手劈而成),同時隱含了“神力高與人力”之意;第三句暗示了“禮敬神靈可以驅散迷霧”之意;第四句為雙關句,除了文字層面的意義外,隱喻層面表示“人間難以把握的風雨陰晴等自然現像,只是仙人們手掌上隨心所欲的遊戲而已”;第五、六兩句並非寫實在的“眼中景”,而是把讀者推到一個凌空而立、向下俯視詩人“意中景”的位置上,使人有心胸開闊、眼光高遠的感覺。第五句用一個“枕”字把黃河、華山人格化了,再用一個雙關的“險”字,不但有“河山、秦關壯美險要”的字面內涵,而且隱含“北上京都求名逐利之仕途充滿風險”之意;第六句除了字面意義外,“平”字雙關,托出“西去事神的大路是平坦的”這一層含義。有了以上各句中寫作方法的巧妙運用,讀者已經能多少感覺得到詩人最後問句中的結論了,因此不會覺得詩人貌似突然的問句是信口開河。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