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買花

文思格


【正見網2005年01月08日】

買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籬笆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作者簡介】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 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對後世影響極大。

【字句淺釋】

解題:此詩通過對京城裡富人高價買花、窮人看花感嘆的對比描寫,表現了作者敢於以詩歌為人民說話的可貴精神。帝城:即都城。春欲暮:快到暮春(農曆三月)的時候。喧喧:嘈雜、喧鬧。灼灼:鮮明的樣子。戔戔:形容多。五束素:二十五匹帛(一束是五匹)。幄:帳幕。庇:遮蔽、掩護。如故:和原來一樣。俗:風俗、習慣。諭:知道、理解。賦:賦稅。

【全詩串講】

京城裡快到暮春的時候,嘈雜喧鬧車水馬龍來往。
都說是欣賞牡丹的季節,成群結隊去買花的市場。
牡丹的貴賤價錢不一樣,要看樹上花兒數目多少。
如果有一百朵大紅鮮花,值二十五匹帛價值特高。
樹上張著帷幕遮掩太陽,旁邊編織籬笆嚴加防護。
灑了水又用泥土封起來,搬到市場花色鮮艷如故。
家家習以為常成了風俗,人人執迷其中不能醒悟。
有一個農村來的老頭子,偶然走到買賣牡丹之處。
低著頭他獨自深深嘆息,嘆息的本意沒有人體會:
這一叢深色花兒之昂貴,抵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

【言外之意】

快到暮春時,農夫們農事繁忙、食物緊張,而長安城中卻熱鬧非凡:車馬喧囂、人如潮湧、堵街塞巷的都是賞玩和買賣牡丹花的人。一株牡丹的價格,以其樹上開了多少花而定,開了一百朵大紅牡丹的樹竟能值到25匹帛,好大一堆絲織品哪!(那時流行貨幣與某些貨物的互相兌換。) 但因年年牡丹市場都是如此,家家戶戶已經習以為常,成了一種風俗習慣了,人人都不去想、也不明白這種現象是否正常了。直到一個農村老頭子偶來花市,低頭長嘆,才使作者從他的感嘆中醒悟到:這一叢深色花的價值,可是要抵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啊!達官顯貴們揮霍無度的錢財,不都是從人民的賦稅中來的嗎?廣大勞動人民,特別是窮苦的農民,他們才是達官顯貴們高價買花的最終的付錢人啊!

作者把貧、富之間矛盾的根子揭示到了如此深刻的程度,並敢於用自己的詩歌把它公之於眾,為窮人著想、為窮人說話,確實難能可貴,也確實須要勇氣。而作者能作到這一步,則是作者長期體恤、關心人民疾苦,修身修心,心有慈悲善念的緣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詩詞曲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