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漫談:暮春時分話《蘭亭序》

明訓


【正見網2005年04月27日】

晉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這一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相約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聚會。蘭亭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一幅大自然的美景正合賞玩。於是曲水流觴,吟詩作對,說是為行修?儀式而聚,其實儼然就是東晉名流雅士舞文弄墨、徜徉山水之間的最佳寫照。

俯仰宇宙,品察自然萬物,王羲之有感而發,寫下《蘭亭序》記載了這次集會,也道出人生無常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大半部書法史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在王羲之融情於景加上心書相契的情況下誕生。

《蘭亭序》並非問世後就是書法史上的寵兒,甚至直到初唐之前都沒有留下關於《蘭亭序》的評論和記載。相傳《蘭亭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再傳到其弟子辨才手中,由於當時皇帝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四處探求,最後終於從辨才手中得到《蘭亭序》。

唐太宗得此墨寶後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臨摹多張,還命馮承素等人以雙鉤法拓摹,再以這些摹本讓朝臣臨習。由於後來刻本眾多,唐朝以後的書法名家如“宋 四家”蘇、黃、米、蔡、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都曾在《蘭亭序》下過一番功夫。《蘭亭序》的好不斷為後代書家所發掘,人人臨習,人人讚嘆,《蘭亭序》 也就成為行書的代表作。時至今日,提及學行書,《蘭亭序》依然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的首選。

許多書法名作在不同朝代受到的評價都有所不同,或褒或貶,審美角度互異,品評內容自然不一。而能像《蘭亭序》一樣,在每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念裡都被奉為“神品”的情形,可謂少之又少。《蘭亭序》通篇靈動活潑、暢快淋漓,但每一使轉、提按,每一筆牽帶,或連或斷,都交待的清清楚楚,絲毫不失法度。變化多端的用筆化入結構章法,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體態與疏密合宜的空間,“大小、長短、匾狹,均各還其態,率其自然”。妍美中帶有遒勁,飄逸中又顯圓融平和,令人“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

《蘭亭序》的美確實是愛好書法的人所難以抗拒,“天下第一行書”的讚譽千年來不曾消損。然而中國藝術向來重視心靈世界的探索,強調作品精神層面的意涵。從這個角度來看,《蘭亭序》嘆為觀止的書藝就不只是精湛的技巧所能完全概括。放諸天地之間、悠遊山川的曠達,率真自然、天人合一的晉人風韻,這是《蘭亭序》所投射出來的獨特的生命情調,是她之所以迷人的重要質素,也是吸引我們與之對話的關鍵所在。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物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