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什麼是進步

清源


【正見網2005年09月02日】

小時候經常在想,人為什麼要活著?當時並沒有發現人活著有什麼意義,似乎每個人都是一個從出生到死亡的循環而已。後來開始學習現代科學的時候,知道了人類社會以及科技都是在進步發展之中的。但什麼是進步呢?

絕大部分人看來,歷史進程的發展就是進步。例如,現代人的壽命和生活質量提高了,現在有電視機、電話等等而以前沒有,這就是進步,而且大部分人也接受這樣的觀點。判斷事物是不是有發展就必定需要事先設定一個做為比較的標準,那麼當前被普遍採用的這個衡量是否進步的標準正確嗎?

我們都知道,比較兩座山的高度既可以通過比較海拔高度也可以比較絕對高度,但是很可能結果是不一樣的,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因此判斷標準的設定顯然是非常重要的。而根據科技或者科技產品等的發展來判定這個社會是在進步的人,必須考慮到這點,即這些都是相對人而存在的外物,也就是說它們存在的意義是在人類的使用它們的過程中才產生的。例如,一塊肥皂,人可以用來洗手等等,這就是它存在的意義,而對於一隻猴子而言則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僅僅因為一個人用高級香皂而另一個用最普通的洗衣皂,就斷定前者比後者先進顯然是不正確的,因為先進的是肥皂而不是人。因此,我認為這種以附屬人類的外物來判斷人類社會是不是在進步的方法是不正確的,這些外物的發展僅僅是它們自己的「進步」而已,而不是人類本身的進步。人類的進步應該是以人類本身是不是在進步為標準而判定的。

那麼人類的壽命長了,人類整體掌握的知識多了,人類就是在進步嗎?我也懷疑這個觀點。但是,我一直沒想通我為什麼會懷疑這個觀點,只是覺得似乎不對勁。有一次,偶爾看到某著名「反偽」「學者」大言不慚的聲稱「人類的存在是無意義的」的時候,突然一下子想通了。相對於人類本身的存在而言,人的壽命或者是掌握的知識等等不也是 「外物」嗎?因此,人類本身存在的意義才是可以用於準確的衡量人類是不是進步的標準。

人類存在的意義,我個人認為可以簡單的表述成「人從何處而來,到何處而去?」現代西方科學根據進化論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無意識的偶然產物,這樣它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人類存在的意義,因此它只能通過附屬於人的「外物」的發展來做為衡量人類進步的標準。這樣的判斷其實是欺騙性的,它往往使人們誤認為西方科學的發展就是人類本身的進步。當然,西方科學的這種認識其實也否定了它自己本身存在的根本意義。

我這裡所說的「人類存在的意義」與西方哲學概念中的「終極關懷」是一樣的。這個問題,千百年來,無數東西方的先賢哲人都思考過,然後都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近代,西方科學發展並占據主流地位之後,無神論影響了大部分人,對這個問題就更無法解答了。因為無神論以及西方科學本身是建立在否定人類存在的意義之上的,它們無法跨越這個根本的障礙回答這個問題。

上世紀九十年代,李洪志老師開始傳法輪大法之後,才揭示了這個謎底。李老師在《轉法輪》講到:「在高層次上看,人的生命不是為了當人。因為人的生命是在宇宙空間中產生的,是和宇宙的真、善、忍特性同化的,是性本善的、善良的。可是由於生命體多了之後,他也產生了一種社會的關係,所以從中有些人就變得自私或不好了,就不能在很高的層次上呆了,就往下掉,掉到一個層次中。在這個層次中他又變得不好了,再往下掉,往下掉,最後就掉到常人這個層次中來了。掉到這層次上,是要把人徹底銷毀的,可是那些大覺者們出於慈悲,決定在最苦的環境中再給人一次機會,就創造了這麼一個空間。」從李老師的講法中,我們可以理解到,人類存在的目地就是為了返回更高的生命層次上去,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返本歸真。而更高層次的生命就更加接近於宇宙的真、善、忍特性,因此也就更加高尚,更加善良、更加純真。那麼如何才能返回到更高的生命層次上去呢?在東方社會一般是通過修煉實現的。「……修煉是返本歸真,返出人的本性……」(《轉法輪法解》),個人理解修煉的過程就是不斷的去除非自己本性先天帶有的物質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體現出修煉人道德水準的不斷提高。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清楚的理解到,既然人類存在的意義是為了返回更高的更美好的生命層次中去,那麼對於人類而言只有道德水準的普遍提高才是進步,因為只有這樣人類才距離終點更近了,也就是「進步」了。

明白人類存在的意義之後,我們以此為標準衡量現在人類社會、特別是中國大陸的狀況就知道現在不但沒有進步、而且退步的非常厲害。如何道德淪喪,我們在這裡也無需再敘述了,這些大家都應該非常清楚的。就個人理解,這其中不但有邪黨對中國傳統道德的破壞也有人類自身的問題在內,但是我不想就這個問題譴責任何個人,畢竟在社會濁流之中一個普通人顯得那麼的弱小無力。但是,慈悲的神佛並沒有丟下人類不管,當今世上就有真佛法??法輪大法在洪傳,在此希望世人儘快明白過來,千萬不要錯過了這萬古難遇的機緣,早得法,早得救。否則,繼續墮落下去後果必定是悲慘的。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