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大部分恆星是「單身」 行星數量比預期的多

邱尚德


【正見網2006年02月25日】

天文學家一向認為銀河系中絕大部分恆星系統是由數顆恆星組成的,也就是說兩顆或更多的恆星沿著一定的軌道相互繞行。現在看來這個「常識」是錯的。美國哈佛史密斯索尼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CfA)的拉達(Charles Lada)等人在研究中發現,銀河系中絕大部分的恆星系統只有一個恆星。因為行星比較容易在單個的恆星周圍形成,所以行星的數目可能也比天文學家先前估計的要普遍的多,而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也增大了。

天文學家早就知道,那些明亮的巨大恆星,包括那些與太陽同類型的恆星,大多都是好幾個相伴存在的。因此,天文學家認為宇宙中絕大多數的恆星也應當是以伴星方式聚合「生活」的。然而近來對低質量、較暗的恆星的研究發現這類天體很少聚集在一起。天文學上稱這種低質量的恆星為「紅矮星」(red dwarfs)或「M型星」(M stars)。它們在宇宙中為數更為眾多,遠遠超過高質量的恆星。

結合以上兩項觀測結果,拉達等人認為銀河系中的恆星系統的主體是單獨存在的紅矮星。因為銀河系中約有85%的恆星都是紅矮星,而只有25%的紅矮星有伴星。因此銀河系中超過三分之二的恆星系統其主體是「單身」的紅矮星。

拉達的發現也意味著行星的數量可能比天文學家們預想的要多。通常行星很難在多星系統和雙星系統中產生。因為恆星間巨大的引力足以破壞早幼狀態的行星盤,使得行星無法形成。雖然在雙星系統中發現了一些行星,但是它們必須距離雙星很遠,或者緊靠在其中一顆恆星附近才能生存。而單恆星系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此更容易形成行星。

當然了,如果宇宙中有更多的行星,生命存在的可能也就更大。有趣的是,天文學家最近發現了一顆質量只比地球大五倍的岩質行星。這是目前已發現到的最類似地球大小的行星,而且它正是繞著一顆紅矮星運行。拉達認為:「這顆新行星很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紅矮星必將是搜尋新行星的目標,(這裡) 包括與地球質量相當的行星。」

參考資料:

http://spaceflightnow.com/news/n0601/30singlestars/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巨變中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