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者修行(結語)

張春雨


【正見網2006年09月04日】

結語

好不容易,終於寫完了。

這個動念於一年前,下筆於乙酉歲尾的冬至日,成稿於丙戍年的三伏天中的《治者修行》。

難以忘懷的是,那個霧靄沉沉,寒氣緊鎖,冷日斜照,白晝苦短,蕭瑟斂煞,枯枝寒鴉,白雪茫茫的冬至。給人的感覺是,全無了生機和活力,把希望埋藏的又深又遠還渺茫。整個世界沉睡了、凍僵了一般。

醞釀已久且已成熟的思路,終於付諸筆端。

最早的想法是,看到現代企業管理中,存在很多誤區,所以,想從修煉人的角度,借用歷史賢哲的智慧闡明己見。不成熟的思路跳躍於工作出差,抑或茶餘飯後的大腦閒暇的當口。慢慢的這個想法發展到了治世的領域,所以,幾經熟慮,梗概在胸,最終下筆。

根據以往經驗,知道這樣長度的文章論述,會有難度。在成稿的過程中,論點的全面,論據的生動詳實豐富,是難點的一部分。最難的是中途的灰心,和整體思路的丟棄,再重新振作,重新整理,要克服很多心理障礙。擔心這樣文章的意義何在?是否冗長繁贅,讀者喜歡否?值得繼續投入?是否浪費時間?

總之,沒了信心和勇氣,沒有了當初的衝勁和激情。平添了很多的惰性和猶豫,心境灰濛濛,意志萎蔫蔫,甚至攙雜些許的自卑和煩厭情緒。難就難在突破這樣的狀態。

不過,也確是不好把握。因為整個過程中,幾乎沒有身邊或遠方的讀者,能夠給提個建議呀,提個不同想法啊,提供一下閱讀感受啊。哪怕就是對構思的全盤否定,也是個參考的聲音哪,這些都沒有。個別人簡單看了看後,第一感覺就是「暈」,央求著再看看、再徵求一下意見?回答還是「暈」。為什麼?古文太多了!道理太玄了。還有,都是一個掙錢的社會了,還有誰有閒心玩弄之乎者也的治術啊。

幾次的冷靜振作,審時度勢後,終於還是思路清晰了,狀態找到了,一步一步的走完了。作為修煉人,靠的就是不斷的在學法中突破。

初衷完成了,作品完成了,好不好只有讀者說話了。哪怕只是帶給一個、兩個人的深思和啟迪,也沒有白費自己的一番心血。也算給人類社會做了一點有益的事情。

《曹劌論戰》作為引語,提出了一個懸念。可是,自始至終沒有回答這個懸念。其實,也不必解答了,讀者看罷了拙作,自然也就明白了。

寫作的當初,就準備把思路放開,話題鋪開,洋洋洒洒的寫,不想就事論事,論點論據的緊扣著寫。把讀者的感覺寫散了,把整體構思框架隱藏起來,使其最終在讀者大腦中去浮現。所以,也許總體上是文章散亂的印象。最後,也不知到底讀者腦中浮現了什麼。隨其自然吧。

因為,不準備明確的論述什麼道理那樣整理文章,而是想作為一種文化的薰陶和思想的表述一樣的寫。只要有趣味性和可讀性,哪怕一些地方顯得有些零亂和贅言。即使一些地方失去趣味性,以致有些枯燥感覺,也是這樣完成,也許一時晦澀的古文,慢慢變成了耐人咀嚼的橡皮糖呢。但願不是自己的一廂情願吧。

文章的著眼點,完全落在了華夏傳統文明上,因為傳統文化中,投射出人類真正智慧的光芒。比方,論及管理,現代科學中,首先要確立形形色色的概念,然後展開堆砌。諸如從什麼叫決策開始。什麼叫決策?就是拿主意唄。整天圍著鍋台、炕沿轉悠的小腳老太太都知道的東西,怎麼還堂而皇之的登上科學殿堂?就是嘛,把人的思維搞簡單了,把人的智慧泯滅了,把問題搞機械了,然後再把事物的認識和處理搞複雜了,最後成就了所謂的科學和家。

孔子的一句「執轡」,幾乎概括了治世的全部內涵道理,是不是智慧?還是沒有科學?

這個成稿的三伏天,倒是沒有當初提筆的那個冬至日那麼深刻的印象,不怎麼熱,不怎麼涼,倒是經常下雨陰天。

哦,對了,今年的夏季,最為明顯的印象是,蚊子少,蒼蠅少,不知為什麼。詢問了幾個人,都是這樣的感覺,非常明顯。

危害人類的東西,全都沒了才好。

馬上就要立秋了,陰霾晦日季節就要過去了。那時,還有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在四季往復中不斷的朝前走,人不都是這樣嗎?千百萬年,古往今來,都是如此啊。

但願大家能在忙碌中,在飛快逝去的時間中,能夠抽空想想自己,想想別人,想想過去,想想未來,放飛一下心情,體驗一把無憂無慮,很是難得的幸福感受。

那天,突然想起過去人的一句口頭禪,「你以為我是凡人吶?」在早的人真有意思。可惜整個社會淳樸不再,語言的丟棄和變化,在不知不覺中,非常多、非常大。其實,也是生活方式、思維方法和行為習慣的大改變。滾滾洪流中,有人懷戀從前,有人追逐新潮,有的逆流而上,有些順流而下。

是啊,越是忙碌越是凡人。

何不割捨一下牽腸掛肚,找點時間,超脫自己一回?

送爽的秋風,藍天白雲,遠山剪影,清泉碧澈,不正是輕鬆身心的好季節嗎?

體驗一把神仙心境吧。

順頌秋安!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