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09月29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正文】
管仲,春秋時齊國的名相,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的霸主。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
據《史記・管晏列傳》記載,管仲少年時就與鮑叔牙交好,鮑叔非常了解他的賢能。管仲家境貧困,還常常欺負鮑叔,鮑叔始終善待他,不曾有怨言。
西元前686年,齊襄公逝世,他的侄子公孫無知篡位。前685年春天,齊國大夫雍廩殺了公孫無知。當時公子糾在魯國,由召忽與管仲輔佐他,公子小白在莒國,由鮑叔牙輔佐。齊國的大臣們商量討論立新的齊君。
於是魯國派人送公子糾回國,莒國派人送公子小白回國。管仲怕小白先回國,就追上公子小白,射了他一箭,卻恰好射中小白的帶鉤。公子小白假裝中箭,騙過管仲,然後與鮑叔牙快馬加鞭先回到齊國,當了國君,即齊桓公。
魯莊公聽說公子小白當了國君,十分生氣,就派兵攻打齊國,結果大敗而還。桓公給魯君一封信說:“公子糾是我兄弟,我不忍心親自殺了他,請魯君你殺了他吧!召忽與管仲是我的仇敵,請把他們交給我,讓我親自殺了他們。不然的話我將攻打你們魯國。”在齊國的壓力之下,魯國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而管仲沒有自殺而選擇讓魯國囚禁。
齊桓公即位後,立刻請來鮑叔牙,讓他做宰相。但是鮑叔牙卻向齊桓公推薦還囚在牢中的管仲。“如果桓公您只要治理齊國,那麼由高傒與我來輔佐您就可以了,可 是如果您要稱霸諸侯,就一定要請管仲來輔佐您。”齊桓公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請管仲來做宰相。後來管仲在齊國執政,使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都是因為管仲的謀略。
管仲後來回憶道:“我貧窮時,與鮑叔一道做生意,分財利時,總是多拿,鮑叔從不以為我貪,他知道我是因為貧窮的緣故。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有時不順。我曾經三次作官三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肖,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三次打仗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因小節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管仲臨終前,齊桓公問管仲,鮑叔牙可以不可以接替他的相位,管仲說不行,認為鮑叔牙善惡分明,不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果把政權交給他,既害了你齊桓公,又害了他自己。鮑叔牙知道這件事後,不但沒有因為管仲不推薦自己接替相位而不滿,反而高興,只有管仲最了解他。
司馬遷稱讚道: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情願把自身置於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其中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知道管仲之賢的不多,而都知道鮑叔能識別人才。
【辨析】
(一)從管仲自己所談的內容中,你認為鮑叔牙能知人的原因是什麼?比如說,當你有困難時,一個你信任且欽佩的朋友為你籌劃事情,不僅沒有帶來成功,反到帶給你更大的麻煩與更深的困境,你認為要維持對這個朋友的體諒與信任的難處有哪些?
(二)文章最後一段太史公所敘述的內容,與中國人常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有何關聯?你認為太史公認為鮑叔牙是一個有德行的人嗎?
(三)在《論語》“八佾篇”中孔子批評管仲“器小”;而在“憲問篇”中孔子說“齊桓公九合諸侯,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功勞。”又說“管仲擔任齊桓公的宰相,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定天下,人民到現在都享有它的好處。沒有管仲的話,我們現在可能都要披散著頭髮穿著胡人的衣服了!”因此還稱讚管仲“如其仁”,從這兩段敘述中,你認為孔子是如何評價管仲的?孔子如此評價背後的道理與標準是什麼?
(四)孔子認為管仲不同於匹夫匹婦,所以遭遇各種挫折與屈辱仍不減志向。你認為管仲所經歷的挫折,哪一點對你而言是最大挑戰,為甚麼?
【延伸閱讀】
漢朝劉向的《新序》有這樣一個故事。齊桓公時代,在江淮之間,有兩個小國家叫做江國、黃國,這兩個國家都靠近楚國,楚國幾次都攻打他們,想要把他們滅掉,所以這兩國都深以楚國為患。這時齊桓公正與諸侯商量討伐楚國,在“貫澤”進行盟約,江黃兩國也來參與。管仲勸齊桓公說:這兩國離齊國太遠,而靠近楚國,如果楚國攻打他們,我們卻無法救援,這會讓我們失信於諸侯,所以我們不能與他們訂立盟約。但是齊桓公不接受管仲的勸告,仍然與他們結盟。
管仲死後,楚國果然攻打他們,而齊桓公無法救他們。此後桓公在諸侯之間的信譽逐漸衰落,桓公的霸業就衰弱下去,從這件事情觀察,管仲可以算是善謀的人了。
【附錄】原文與出處
管仲夷吾者,穎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史記・管晏列傳)
桓公元年春,齊君無知游於雍林。雍林人嘗有怨無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襲殺無知,告齊大夫曰:“無知弒襄公自立,臣謹行誅。唯大夫更立公子之當立者,唯命是聽。”
初, 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於婦人,數欺大臣,髃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 母,韂女也,有寵於厘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於莒。魯聞無知死,亦發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 中小白帶鉤。小白詳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為桓公。
桓公之中鉤,詳死以誤管仲,已而載 溫車中馳行,亦有高﹑國內應,故得先入立,發兵距魯。秋,與魯戰於干時,魯兵敗走,齊兵掩絕魯歸道。齊遺魯書曰:“子糾兄弟,弗忍誅,請魯自殺之。召忽﹑ 管仲讎也,請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將圍魯。”魯人患之,遂殺子糾於笙瀆。召忽自殺,管仲請囚。桓公之立,發兵攻魯,心欲殺管仲。鮑叔牙曰:“臣幸得從君, 君竟以立。君之尊,臣無以增君。君將治齊,即高傒與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國國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從之。乃詳為召管仲欲甘 心,實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請往。鮑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脫桎梏,齋祓而見桓公。 (《史記·齊太公世家》)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 “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願仲 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可乎?” 管仲對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勿已,則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 求,丑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國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勿已乎,則隰朋可也。”(《呂氏春秋· 貴公》卷一)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論語·八佾第三》)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齊 桓公時,江國,黃國,小國也,在江淮之間。近楚,楚,大國也,數侵伐,欲滅取之;江人黃人患楚。齊桓公方存亡繼絕,救危扶傾;尊周室,攘夷狄,為陽穀之 會,貫澤之盟,與諸侯方伐楚。江人、黃人慕桓公之義,來會盟於貫澤。管仲曰:“江、黃遠齊而近楚,楚為利之國也,若伐而不能救,無以宗諸侯,不可受也。” 桓公不聽,遂與之盟。管仲死,楚人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君子閔(min /憫)之。是後桓公信壞德衰,諸侯不附,遂陵遲(衰落的意思)不能復興。夫仁智之謀,即事有漸,力所不能救,未可以受其質,桓公之過也,管仲可謂善謀矣。( 漢·劉向《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