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婉轉悠長的草原之歌

王靜


【正見網2006年11月05日】

深藍色明淨的天空下,徐緩起伏著無邊無際的草原。銀白色的蒙古包象珍珠灑落在翠綠的草浪間,一道七彩長虹掛在一望無際的地平線上。當蒼茫遼闊的蒙古舞曲緩緩升起,一群身著寶藍色鑲銀邊蒙古長裙的少女,頭頂著一疊彩色的瓷碗,腳踏著輕盈、明快的舞步,緩緩而出。

在新唐人電視台10月29日晚在紐約舉辦的《神韻》晚會上,蒙古傳統迎賓舞-“頂碗舞”最具民族特徵。這是來自新唐人2004年晚會中的精華節目,原由台灣藝術大學學生表演,現在的舞曲則完全由新唐人的旗下藝術人才重新打造:音樂家談駿毅從新作曲、配樂,新唐人樂隊演奏,曾在中國舞蹈比賽中多次獲獎的出色舞者任蜜兒編排並領舞。充分展示舞者的功底與實力,令人耳目一新。

頂碗舞,是新疆和蒙古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極為喜愛和流行的舞蹈形式。在內蒙,200多年前就流行於鄂爾多斯草原。六十年代由舞蹈藝術家加工整理,搬上舞台。

蒙古民族能歌善舞,牧民在宴會慶祝時經常即興而舞。該舞生動刻畫出蒙古女子豪爽熱情而又端莊的氣質。舞蹈時要保持頭部沉穩上身端莊,碗與頭似溶為一體,舞者主要憑藉手、腕、臂、肩的彈、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後仰進行表演。手臂肩的動作比較豐富,使用揉肩、揉臂、聳肩、碎抖肩、提腕、壓腕、繞腕等富有蒙古舞蹈風格的動作。

整個舞蹈節奏時快時慢。慢節奏動作包括很多的揉肩、軟手和揉臂等動作,舞姿舒緩悠長,典雅富麗,富有雕塑感,彷佛置身於空曠的草原,又好像聞到馬奶酒的濃香飄蕩在草原的上空。快節奏動作使用圓場、碎步、碎抖肩和聳肩。碎步動作,精緻輕巧,行雲流水;抖肩動作,明快瀟洒,熱烈奔放。當碎步圓場動作展現時,飛旋的裙鋸猶如在風中綻放的野花,舞蹈的情緒變得歡快熱烈,內心的喜悅情感通過身體動作形像地表現出來。舞蹈的最後舞者以高難度的頂碗平轉和頂碗下板腰把舞蹈推向高潮。

整個舞蹈過程中,舞者的舉手投足間展現舞者柔韌的腰肢,俏麗的身段。更令人驚嘆的是在旋轉、彎腰和穿場中,瓷碗始終穩穩坐在頭頂。這類舞蹈在技藝上對舞蹈演員的基本功要求極高,特別是頂碗下腰和旋轉,沒有長期刻苦的訓練,達不到精湛的舞藝水平。而飛天舞蹈隊的年輕舞者在不到兩個月的訓練,就能達到這樣的水平,可謂奇蹟。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