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11月23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子曰:「甯武子(1),邦有道,則知(2);邦無道,則愚(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論語・公冶長第五》)
【注釋】
(1)甯武子:姓甯名俞,衛國大夫,「武」是他的諡號。(「甯」音讀作「寧」)
(2)知:通「智」,顯露品德才能而為人所知所用。
(3)愚:顯得好像愚昧無知(也不在意人家笑他傻)。
【語譯】
孔子說:「甯武子,在國家修明倫理道德時,會顯露品德才能,為人所知所用,不再深藏不露;而在國家倫理道德壞亂不修時,他就不再顯露品德才能,不再為人所知所用,所以就顯得好像愚昧無知。他的顯露才能而為人所知,是許多人能做得到的;他的深藏不露而顯得好像愚昧無知,是一般人難以理解也做不到的。」
【研析】
為何甯武子在邦無道時要深藏不露而顯得好像愚昧無知?又為何這是一般人難以理解也做不到的呢?想想邦無道之時,昏君當權,小人得勢,朝廷官府充斥一些求名求利、爭權奪勢之徒,也許在這種社會環境大潮流、大染缸之中長大的人,已經無法覺察到道德的敗壞程度,就這樣跟著世風日下而隨波逐流,根本無法理解追求名利雙收、光宗耀祖有什麼不對!就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能超脫世俗,心在方外的有識之士,才能在濁世中依然潔身自愛,屹立不搖,出污泥而不染,始終如一。有名有能者在邦無道之時,如果不願同流合污,往往很難再有作為,還容易受盛名所累,遭小人嫉妒,被捲入權力漩渦,窮於應付紛亂的政爭和黨派傾軋。甯武子能順應天時、世局而動靜皆宜,而且有為有守,大概是因為他能堅守正道,始終如一。這道理有幾人能明白?有幾人能做到呢?
【延伸思考】
追求美名光環、金錢私利、喜好慾望的滿足,是人之常情,至於倫理道德的規範,現代人往往只是視為表面可有可無的規範。許多人越是無止境的追求個人滿足,就越想打破令人生厭的道德規範。對於他們而言,良心道德、真誠善良、克己復禮,已經太過虛無飄緲、太不切實際而令人難以理解,如果社會上這樣的人很多,他們會很看重物質生活,遠離精神文明,整個社會會認為無止境的追求個人滿足有什麼不對?虧損道德良知,不擇手段達到目地有什麼不對?這象不象邦無道?整個社會價值標準、體系是不是顛倒了?堅守正道、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人是不是就成了社會大眾眼中最愚昧無知的人了?這樣的人是不是壓力很大?是不是社會未來瓦解後重建的希望?象不象亭亭玉立的濁世清蓮?這樣的人是不是很難得?你能舉出社會中哪些人是這樣的嗎?
邦有道之時,貢獻才能,為社會人民謀福利;邦無道之時,收藏才能,堅守道義遠離名利的誘惑。你認為這樣做主要的考量是什麼?社會人心私心小時,注重道德,社會就穩定,在這樣的天時和人和,人民本來就應該享有地利、福份,有才能的人,利己利民也不會違逆天意、道德、人心;反之,社會人心私心大時,鄙視道德,社會就禍亂,天災和人禍即將到來,人民本來就不該享有多少地利和福份,有才能的人,如果再不謹言慎行,還想著謀私利和為大眾謀福利,就違逆天意、道德,人心要招天懲了,這豈不是自作自受?如果人真能越鄙視道德越有福利,天、地、人、心就真要錯亂了。
【歷史故事】
《戰國策・國策》中有這麼一個故事:「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嘗君出了個通告,詢問府裡的賓客:「有誰熟悉算帳理財,能夠替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在通告上寫:「我能」。於是孟嘗君派馮諼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看我家裡缺少什麼東西,就買什麼。」馮諼趕著馬車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應當還債的百姓都來核對借約。借約核對完了,馮諼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借款賜給百姓,燒掉借約,百姓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又馬不停蹄的趕回齊國都城,一清早就要求進見孟嘗君。孟嘗君奇怪他回來這麼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見他,問道:「債款全收齊了嗎?怎麼回來的這麼快呀?」馮諼回答說:「收齊了。」孟嘗君又問:「用它買了些什麼回來呢?」馮諼說:「您說『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我考慮您府裡已經堆滿了珍寶,好狗好馬擠滿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滿了美女。您府裡缺少的東西要算『義』了,因此我替您買了『義』。」孟嘗君問:「買義怎麼個買法?」馮諼說:「如今您只有一塊小小的薛地,卻不能撫育愛護那裡的百姓,反用商賈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借約燒了,百姓齊聲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給您買的『義』啊。」孟嘗君不高興,說:「好吧,先生算了罷!」
過了一年,齊泯王對孟嘗君說:「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為自己的臣子。」孟嘗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離薛城還有一百裡的地方,百姓扶老攜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嘗君,整整有一天。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田文買的義,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義不象錢或物那樣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孟嘗君對馮諼買仁義非常不高興。當孟嘗君被齊王貶出回到薛城時,才認識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報。真是「仁義重於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