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6年12月29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2)。」 (《論語・公冶長第五》)
【注釋】
(1)晏平仲:齊國的賢大夫,名嬰,諡號「平」。《史記》卷六十二有他的傳。
(2)久而敬之:「之」,指晏平仲。
【語譯】
孔子說:「晏平仲能夠本著善心和人交往,久而久之,人家都敬重他。」
【研析】
晏嬰本著善心待人處世,人們久了能感受到善的力量,受到感化而敬重晏嬰。孔子以晏嬰「善與人交」的活教材,可能意在引導學生體會「仁」的實踐和力量,並能找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而知不足。
【延伸思考】
「人之初,性本善」,現在社會人心不古,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多的是冷漠、自私自利、缺乏真誠。想想看:現在不受社會污染,能本著真誠、善心社會交往的人是不是很稀有?如果我們想要向善、想要返本歸真的話,是不是應該多和這樣的人學習、交往?如果一個人身邊都沒有真誠、善心的人可交往,這樣的人是不是很可憐?這樣的生命污染下去會有希望嗎?你認為對於個人利益很追求、很尖的人會是很好的交往對像嗎?
善的力量為何那麼大呢?當一個人發揮善的本性,在他生活交往的各個接觸層面,凡願意向善的,似乎都感受著善的力量,在朝向善的方向轉化,本著善的本性最能深入溝通交往,久而久之,能將向善的生命連成一片,向上昇華,可直至宇宙之無窮無盡,盡善盡美,演化為繁榮美好的世界。想想看,這樣的力量是不是很大的呢?「仁者無敵」,換個角度想,有良知的生命,誰願意抗拒善的本性呢?仁者是不是最能使有良知的生命發自內心敬重和親近的呢?
【歷史故事】
北宋時的程顥是一個有著強烈的濟世安民之志的儒者,無論在哪裡做官,他都將「視民如傷」四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勉勵自己勤政為民。他在扶溝縣任職時,幫助百姓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他一到任就聽說當地的飲用水發咸,他問幕僚:「難道百姓一直都飲這種水嗎?」幕僚說:「您有所不知,附近只有僧舍的井水還稍微甜一點,可又不讓婦女去汲水。」程顥經過反覆思考並與幕僚商議論證,令人在同一地脈的地段上鑿了一口井,這樣百姓吃水就不成問題了。大家都說:「這麼多年的問題,程縣令一來就給我們解決了。」
巡閱保甲王中正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每到地方巡查,地方長官都花很多錢討好他。當他來扶溝縣時,主管的司吏向程顥請示怎樣款待王中正,程顥乾脆的回答說:「我們縣窮,怎麼能效法別的縣花大把的銀子去孝敬王某人?再說,這些錢都是取之於民的,依法不該亂花。」程顥的剛正不阿震懾了王中正,在程顥任職期間,他再也沒來過。
程顥給朋友寫信說:「對於百姓,我主張用仁德教化。」有一個人因偷竊被捕,程顥說:「你能痛改前非的話,我願對你從輕處置。」此人後來再次犯事,縣吏來逮捕他時,他自愧無顏再見程縣令,於是自刎。
當程顥離開扶溝縣到別處任職時,百姓們都哭著追到縣境去挽留他。
程顥曾擔任過幾任地方官,他為官的原則就是用德行感化百姓。在他代行上元縣令時,陂塘大堤決口,必須馬上堵塞,否則就會影響稻田的灌溉,但這需要很多人力。如果等待上級審批就來不及了,程顥決定立刻組織民眾阻塞決口,隨後再向上級稟報。他的助手勸他說:「您難道不知道這樣做是要被上級怪罪的嗎?」程顥回答說:「我沒有別的選擇,如果不這樣,乾等上級派人來堵決口,莊稼早就枯萎了,來年農民吃什麼?再說,我為民請命,就算為此獲罪,也在所不辭。」
於是,在他的領導監督下,決口不久就被堵住了。這一年收成極好,農民們都說:「多虧我們遇見了程縣令這樣一個德行寬厚仁愛、體恤百姓疾苦的好官啊!」
中國古代講「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在這種思想背景下教育出來的為官之人懷有強烈的濟世安民之志。一方面,積極關心百姓的疾苦和利益,仁政愛民;另一方面,努力做到「以德服人」,用自身道德力量去感化百姓,這也是歷來儒家所追求的政治理想。
(English Translation: http://www.pureinsight.org/node/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