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1月09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1)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2)。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3)善養老,盍往歸焉(4)。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5),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6)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7),可謂孝乎?以臣弒(8)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9),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10)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11)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12)矣?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史記・伯夷列傳》)
【注釋】
(1)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古國名,商、周時的諸侯國,在今河北省盧龍縣東。
(2)中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次序,中通「仲」。伯夷排行第一,叔齊排行第三,中子就是第二子。
(3)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商朝末年,姬昌為西方諸侯之長,故稱西伯昌。
(4)盍往歸焉:索隱劉氏云:「盍者,疑辭。蓋謂其年老歸西伯也。」 於是就去投奔他啦。
(5)木主:西伯姬昌的木製靈牌位。
(6)叩馬:叩與扣通,攔阻武王之馬。
(7)爰及干戈:就動起了干戈。爰:於是,就。及:輪到,動起。干戈:戰爭。
(8)弒:古代下殺上叫弒。如臣殺君,子女殺父母。
(9)宗周:以周王室為宗主。
(10)薇:野菜。正義陸璣毛詩草木疏云:「薇,山菜也。莖葉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羹,亦可生食也。」
(11)西山:即首陽山。
(12)安適歸:安,哪裡。適,往,去。
(13)於嗟徂兮:於嗟,感嘆詞。徂通殂,死。言己今日餓死,亦是運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時,至幽憂而餓死。
【語譯參考】
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要立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去世,叔齊讓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命令。」於是離家出走。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而出逃了。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第二個兒子為王。此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善於養老,於是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達那裡,西伯昌姬去世了,他的兒子武王載著父親的靈牌,追尊為周文王,向東去攻打商紂。伯夷、叔齊攔路扣住馬韁繩,勸諫說:「父親死了沒埋葬,就動起了干戈,可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而去殺害君王,可說是仁義嗎?」武王左右隨從人員要殺掉他們。太公望說:「他們是講道義的人啊!」於是扶他們起來讓他們離開。
武王平定了商紂的禍亂,天下都歸順周朝,然而伯夷、叔齊引以為恥,堅持氣節不吃周朝糧食,隱居於首陽山,採摘野菜充飢。直到快餓死時,作了一首歌。歌詞是:「爬上西山啊,採摘那裡的野菜。以一個暴臣換一個暴君啊,卻不知自己的錯誤。神農、虞舜、夏禹的世道轉眼就消失,哪裡是我的歸宿?唉!只有死路一條啊,這是命運的衰薄!」於是餓死在首陽山。
【研析】
本文只要在告訴我們一個「禮讓」的道理。中國從漢高祖劉邦建國以後,直到漢武帝晚年,可說宮廷內鬥、政爭不斷,為了個人的利益、權位,發生了無數的鬥爭、屠殺。而伯夷、叔齊視榮華富貴如浮雲,他們不惜餓死來立名立節,和後世君臣、父子、兄弟、叔侄之間的爭利、爭國,恰成鮮明對比。這也說明了愈是古人,愈崇尚道德,而愈往後發展,人類思想產生變異,為私的成分愈來愈多,至今簡直就是道德淪喪,機乎人人以「利己」為目標,因而全世界天災不斷,人禍亦頻傳,此乃上天給我們的警訊。
【延伸思考】
1、「孔融讓梨」,小小的年紀,就懂得禮讓,請你也跟大家分享一則生活周遭禮讓的故事。
2、伯夷、叔齊寧可餓死也不食周食,你對他們的行為,有何看法?
3、天災人禍頻傳的今天,帶給你什麼啟示?
【參考資料】
1、史記列傳(一) 司馬遷原著 王利器、張烈等譯註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2、史記選注 司馬遷原著 韓兆琦選注 裡仁書局83年7月出版
3、史記七十篇列傳評註(上冊)李勉評註 國立編譯館85年1月初版
4、史記全本新注(三) 張大可注釋 三秦出版社
5、史記解題 吳福助編著 國家出版社 84年1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