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3月14日】
明朝的曹安出任武邑縣令時,一次給家中二子寫信說:
“今天去北鄉,遇到一老者,對我說:‘從前曾經在縣裡供職,縣裡官吏都說我能辦事,每次有事,都來找我,不到三四年時間,我身穿絲綢,出門坐大車,有事騎肥馬,現今我老了,又遇到凶年,想過以前的生活,終究是不可能了。’聽他說話,好像很不得志。我想告訴你們的是:滄海曾經三次變為桑田,不修?行善,誰能永保富貴呢?否極泰來,是自然之理。古人說:
花謝花開時去時來,福方慰眼禍己成胎。
得未足慕失未可哀,得失在天敬聽天裁。
因為這番感觸,寫了這封信。”
古人有感而發,遇事而作,一封書信便是一篇文章,象《東坡文集》、《曾國藩文集》中有很多書信。今天人們不寫信,說有電話,能上網,但互相之間除寒暄之外總覺無話,因為人與人之間缺少了真意。
(《讕言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