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3月18日】
《高僧傳》卷三記載,求那跋摩,是剎利種姓,世代在臨賓國為王。父僧伽阿難,拋棄王位,隱居在山林。求那跋摩十四歲時見解即已超凡,而且崇德務善,懂的仁愛。一次,其母忽然想吃野味,讓跋摩去辦。跋摩十分為難,說道:「有性命的東西,無不貪生,為一時之樂而害其命不是仁人所為。」其母非常生氣,說:「如果招來罪過,我將替你承擔。」但跋摩仍舊沒有去。
他日,跋摩煮油誤澆在了指頭上,因此對母親說:「請您代我承擔罪過。」母親說:「痛在你的身上,我怎麼能代替你呢?」跋摩說:「眼前的痛苦尚且不能代替,何況是火、血、刀三途之苦呢?」母親想起了前幾天的事情,終於悔悟,乃終身斷殺。
跋摩十八歲時,有一相面的人對他說:「君年至三十當臨大國。如果不喜世間榮華富貴,當獲得聖果。」跋摩二十歲時,出家受戒。他刻苦修煉,誦經百餘萬言,洞曉禪機,時人稱他為「三藏法師」。跋摩三十歲時,臨賓王去世,死後無嗣。眾人商議說:「跋摩是帝王的後代,又才明德重,可以讓他還俗繼承王位。」數百群臣再三請求,跋摩都加以拒絕。為了躲避是非,他辭別師父,來到山林中隱居。
在山林中修行若干年後,跋摩前往獅子國體察風俗,弘揚佛法。有見識的人,說他早已經證得初果果位。因為他的儀容讓見者心生親近、高妙之感。
後來,跋摩又來到了贄婆國。在他來到的前一日,該國國王的母親夢見一僧人乘著飛舶入國。次日,果然有一名為跋摩的僧人到來。王母待之以聖禮,又接受了五戒。王母因此勸國王說:「我們因為前世的因緣今生得為母子。我已經受戒而你卻不相信,恐怕今生與來世的因緣就要中斷。」迫於母親的壓力,國王也受了戒。其後也開始逐漸虔誠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鄰國的軍隊犯境。贄婆國國王詢問跋摩該怎麼辦,因為如果打仗雙方必然都有傷亡,如果不迎戰國家就可能滅亡。跋摩說:「暴寇相攻,當然應該抵禦。但應該心懷慈悲之心,不要起害人的念頭。」於是國王親自領兵迎敵人。剛開始交鋒,敵人就退卻了,而國王也被流箭傷了腳。跋摩用咒水讓其洗腳,一夜傷口就癒合了。國王信佛的心更加強烈,想出家修道。群臣都跪拜勸阻他。國王最後提出了三個不出家的條件,即:一、全國百姓都要相信佛法;二、國內斷絕一切殺生行為;三、所有積蓄財物都賑濟貧病之人。於是一國人等都受了戒。國王還為跋摩造了精舍。跋摩的名聲遠近知曉。
跋摩見國內教化完畢,便決心遠遊。他先去了廣州,後在南朝宋文帝的邀請下準備前往京城。路經始興(今浙江杭縣)時,停留了一年。始興有虎市山,孤峰高聳,跋摩說其與佛祖說法時的耆贄山十分相似,因此改名為靈鷲山。跋摩在山寺之外另建了禪室。禪室離山寺有幾裡路,但每當擊磬時,跋摩都能準時到達,而且在雨中行路渾身衣服不濕,在泥中行走毫無沾染。眾僧都很欽佩他。寺中有寶月殿,跋摩在殿北牆壁上畫佛像,像成之後每天晚上都放光。
始興太守蔡茂對跋摩非常敬仰。後來蔡茂將死之時,跋摩親自前往為其說法。後來他的家人夢見蔡茂在寺中與眾僧講法。這是跋摩教化的結果。此外,虎市山原本多虎災,自從跋摩居住在這個地方後,虎災就不見了。偶爾跋摩在路上見到老虎,只要用錫杖按一下虎頭,老虎就馬上離開了。於是山旅遊客來去沒有阻礙。
跋摩曾經在別室入禪,好多日子都不出來。寺僧遣沙彌前往探視,進門只見一隻白獅子正沿著柱子往上爬,空中瀰漫著青色的蓮花。沙彌驚恐大呼,以為獅子傷害了跋摩,上前驅趕。但是突然之間,一切都消失了。其神異可見一般。
跋摩到了京城後,南宋文帝親自接見並詢問佛法。跋摩告訴他說:「道法在心不在外表,在於自己不在於他人。帝王與匹夫修行方法本來就不一樣。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行,還有什麼可做的呢?而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善言,人們都會非常高興;實施一項善政,則人神和睦。施刑罰不殘忍,驅使勞力而不過分,就能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穀滋繁,桑麻郁茂。這樣持齋,齋才算大;這樣不殺,德也大也。哪裡在乎少吃半天肉,保存一隻鳥的性命呢?」文帝深以為然。乃賜碉洹寺讓跋摩居住,供給十分豐厚。
跋摩開始在南宋國內講法、翻譯佛經,很多人都來向他求教。後來,跋摩又在定林下寺安居,當時有信徒用花布為跋摩做坐席,只有跋摩所坐之處色彩最為鮮艷。
南宋文帝元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跋摩未吃完中飯,就起身起還閣。隨後圓寂,相貌如常,好像在入定,香氣芬烈,世壽六十有五。在臨終之前,預先寫了遺囑,稱與宋地的因緣已盡。
眾僧將其遺體灌之香油併火化。當火燃起時,五色光焰沖天,非常壯美。人們在其焚化之地建起了一座白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