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文化 ─ 文藝復興形神兼備的寫實精神 (三)

周怡秀


【正見網2007年05月06日】

4、媒材的進步與質感的追求

* 油畫的優勢

文藝復興義大利繪畫的各項成就,震撼了北方如德國、法蘭德斯、法國等地的學者和藝術家們,許多人走訪義大利,研究古代文物,學習新的技巧和知識。但是,老天是公平的,沒有讓義大利事事專美於前,而將一項重要繪畫技術教給了北方藝術家,那就是「油畫」。

在油畫普及之前,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媒材除了濕壁畫之外主要是蛋彩畫。因為雞蛋和顏料混合後不會揮發而會氧化,干後也不溶於水、酒精或汽油等溶劑,保證了畫面的穩定和持久。但是蛋彩由於幹得快,畫家必需在極短時間年處理好明暗;所以在質感的要求上就比較困難。而且蛋彩未乾的時候,顏色比較淺,幹了之後就會變深,經驗不足的畫家較難掌握效果;此外蛋彩也不能反覆塗厚,所以很少有顏色深重的作品。

而油畫的出現正好彌補了蛋彩的不足。油畫最早起源於荷蘭人以亞麻子油調和顏料,在經過處理(通常以石膏打底)的布或木板上作畫。這種畫法干後不變色,多種色料調和也不會骯髒,畫家可以畫出豐富的色彩。此外油畫顏料不透明,畫時可以由深到淺,逐層覆蓋,使繪畫產生立體感。特別是油畫幹得較慢,畫家有充裕時間經營光影和物體的質感,效果比壁畫或蛋彩畫要更細緻,更接近真實。

* 早期的油畫傑作 《阿諾菲尼的婚禮》

到了十五世紀法蘭德斯的范・艾克兄弟(注),已經將油畫配方和技法發展至完善的地步,此後油畫逐漸取代蛋彩,成為西方繪畫的主要媒材。范・艾克繼承了哥德式的精細風格,並且善用油畫特性,將光線的處理更為自然,而物體細膩、逼真程度令人驚嘆。

《阿諾菲尼的婚禮》1434年,木板、油彩; 82 x60 cm, 倫敦國立肖像畫廊

1434年所作的《阿諾菲尼的婚禮》中,范・艾克以畫面見證了定居於布魯日(Bruge)的義大利銀行家喬凡尼・阿諾非尼夫婦的婚禮。當時結婚不一定在教堂舉行,許多人選擇在自己家中邀請親友來觀禮,范・艾克可能正好應邀觀禮並且為新人作像。畫中的陳設顯示出主人的富裕,比如華麗的吊燈、牆上精緻的凸面鏡和水晶珠串,地板上的波斯地毯,窗戶鑲嵌的彩色玻璃,新郎穿著的貂皮大衣等等。年輕的新娘神情透露著羞澀,表現出純潔、柔順的美德。她剛把右手放入阿諾非尼的左手中,而新郎則正要把右手放在她的手上,是一種兩人結合的莊嚴表征。

范・艾克採用左右對稱的一點透視來架構空間,並使消失點隱沒在畫面中央的圓形凸面鏡中。鏡中濃縮式地反映著整個畫中的景物,從天花板到地板,窗戶、新人……甚至畫面上看不到的、包括畫家本人在內的兩位見證人。鏡子上方嚴肅而端正的寫著「范・艾克當時在場」的署名,使得這幅畫不只是一幅肖像,它也是神聖婚禮的見證和記實。

許多畫中細節充滿寓意:新娘聚攏在腹前的衣裙造成腹部隆起的假相,暗喻能「早生貴子」。吊燈上的蠟燭代表上帝在場見證;鏡子代表純潔,同時也隱喻一切盡收眼底的「神目」;小狗代表忠實;而窗台邊的水果則帶有雙重涵義,一是祝願二人早日孕育後代,二是代表禁果,告誡新人不要放縱墮落。在角落和地板遠處的拖鞋代表著成雙成對,也暗示了新人當時沒有穿鞋,「腳踏聖地」;床頭的瑪格利特雕像則是婦女的守護神,保障著生產的平安。

在質感的表現上,人物穿著衣物的絨布厚重感,小狗身上的捲毛,吊燈的金屬反光、鏡面反射的倒影,牆上掛的水晶串珠,地板和托鞋的木質和窗外的磚牆,都十分自然逼真,令人想像如果用手去摸,似乎會有不同的觸感一樣。難得的是這些不同的質感和光線、色彩自然地溶合,恰如其分;使得各個細部描寫完全不瑣碎或突兀,一切有條不亂的根據透視比例錯落在畫面上,一切又由自然的光線統一在寧靜詳和的氣氛中。

北方的精密寫實

若說義大利畫家在人體結構美感和透視的運用上為北方藝術家所不及,然而在物體質感的描寫功力上,北方藝術家則超前了一步;這固然歸功於油畫技法的純熟運用;一方面多少來自於細膩寫實的傳統。

或許因為北方生活環境較為嚴峻,人們養成刻苦的性格,藝術上也呈現了嚴謹、一絲不苟的態度。北方畫家經常巨細靡遺的描寫畫面中的每一細節,雖然也是「寫實求真」的精神;但是過於繁瑣的風格容易「喧賓奪主」,擾亂觀者的對主題的注意力。范艾克成功的將細節溶入自然光影中,使符合整體賓主、輕重的安排,避免了上述的缺失。以1433年的肖像作品《包紅頭巾的男人》為例,首先映入觀眾眼帘的是醒目的紅頭巾和男子那銳利有神的雙眼,其次觀者才被畫中其它細節所吸引:從人物眼角的細紋到眼球的光澤,從臉頰松馳的肌肉線條到緊抿的薄唇;從額頭、眉毛到下巴的鬍渣……在《羅林大臣的聖母》和《卡農的聖母》中,觀者彷佛置身於真實場景,從大局觀之,人物真實而有力,從局部細察,無論服飾花紋、地磚到遠景,一切細節歷歷在目卻不失整體。

《包紅頭巾的男人》1433, 木板,油彩,25.5 x19 cm 倫敦國立肖像畫廊

《羅林大臣的聖母》1435年,木板,油彩, 66 x 32cm; 巴黎 國立肖像畫廊

《卡農的聖母》1436年, 木板、油彩;122x157 cm 布魯日 公共美術博物館

其他北方畫家的細節表現也十分可觀:如法蘭德斯的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1400-1464)於1435年所創作的《耶穌下十字架》中,悲痛的聖母和聖徒臉上的晶瑩淚珠是如此令人動容;馬西斯(Quentin Massys,1466-1530)的《錢莊夫婦》(1514年)中男主人隱現著血管的手背皮膚和錢幣等的光澤;而德國旅英畫家霍爾班肖像畫中的靜物、織毯和衣料質感;和杜勒用水彩描繪的自然景物如《草叢》和《小野兔》的細密而不雜亂;不但質感達到亂真的效果,也能兼顧細節和整體的協調關係。

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1400-1464)於1435《耶穌下十字架》馬德裡普拉多美術館

《耶穌下十字架》局部, 馬德裡普拉多美術館

馬西斯(Quentin Massys,1466-1530)的《錢莊夫婦》(1514年)巴黎羅浮宮藏

杜勒《草叢》1503年, 不透明水彩, 41 x31.5cm ; 維也納 阿爾貝提那畫廊 (The Large Turf;1503, Watercolor and gouache on paper, 41 x 32 cm Graphische Sammlung Albertina, Vienna)

《小野兔》 1502年, 不透明水彩;25.1 x 22.6cm維也納 阿爾貝提那畫廊 (Young Hare 1502 Watercolour and gouache on paper, 251 x 226 mm Graphische Sammlung Albertina, Vienna)


義大利將油畫發揚光大

義大利油畫的發展

油畫的技術傳到義大利,很快蔚為風尚。以義大利畫家的天賦,加上油畫媒材的便利性,自然能在繪畫上更上一層樓。如拉斐爾1518-1519年為教皇利奧十世和兩位紅衣主教所繪的肖像畫中,呈現了人物高貴莊嚴的神情之外,周遭物體包括人物服飾和桌上物品也非常細膩真切。為拉斐爾作傳記的瓦沙利如此讚嘆著這幅作品:「一本有細密畫的羊皮紙書與真書無異,鏤花銀鈴精妙絕倫,更有椅背頂上的一個擦得光亮的金球,象鏡子一樣把窗戶的亮光教皇的背影和房間的牆壁映照得一清二楚。所有這一切全都畫得細緻入微,可以斷言,世上畫家無能出其右者。」

拉斐爾 1518-19年;《教皇利奧十世和兩位紅衣主教》,木板 油彩, 154x119cm,佛羅倫斯 烏菲茲美術館藏


油畫的出現也刺激了新的嘗試,如達文西就用不同的媒材結合油畫作畫。而他獨到的「暈塗法」藉著油畫的特性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而這種光影漸次變化非常有利於表現肌膚柔細的質感。受到達文西暈塗法影響的威尼斯畫家吉奧喬尼(Giorgione, 1477?─1510),以油畫細膩的筆觸、輕柔的光線變化,映襯著威尼斯豐富的色彩,貼切表現了女性肌膚的溫潤。到了威尼斯畫派大師提香(Titian; Tiziano Vecellio; 1485 ~ 1576)的筆下,女性柔細滑膩的肌膚經常以暖色調呈現,彷佛散發著體溫和香氣,雖說感官性較強,也算是「寫實」的另一種境界吧。

提香(Titian; Tiziano Vecellio; 1485 ~ 1576)《聖愛與俗愛中》的維納斯

提香 花神《芙羅拉》


註:范・艾克兄弟是指 Hubert van EYCK(兄)和 Jan van EYCK(弟)二人,一般以弟弟揚為知名。由於兄長早死,未完成作品交由弟弟揚.范・艾克完成,且傳世作品也多為揚所創作,在藝術史上影響較為重要。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藝術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