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的惡化:太湖藍藻爆發

周同 整理


【正見網2007年06月16日】

2007年5月中下旬,太湖曾出現大範圍藍藻,對當地造成嚴重影響。由於太湖藍藻在短期內積聚爆發導致水源水質惡化,無錫市自來水發臭,市民無自來水可飲可用。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有些藍藻常於夏季大量繁殖,並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大規模的藍藻爆發,被稱為「綠潮」(和海洋發生的赤潮對應)。綠潮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魚類的死亡。更為嚴重的是,藍藻中有些種類(如微囊藻)還會產生毒素(簡稱MC),大約50%的綠潮中含有大量MC。MC除了直接對魚類、人畜產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誘因。

太湖藍藻爆發導致的水荒將多年來太湖污染的現狀再一次提到人們面前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無錫等地大大小小的化工、電鍍印染等企業如雨後春筍,分布在太湖地區,數以千計的污染企業沿太湖一字排開,污水就直接排放到太湖裡。在太湖邊長大的人員回家探親,發現小時候清澈見底的太湖被濃濃的水藻鋪得連喘氣的餘地都沒有,陣陣惡臭更是從湖裡傳到家裡。

近十年來,太湖地區千百年來房前屋後生長的竹子,突然銷聲匿跡,河道中的水體隔三差五,變黑、變紅、變黃,苯、砷、汞、鎘一應俱全,河中經常看到漂浮的死魚死蝦。每年各鄉鎮死秧數百畝至數千畝,空氣陣陣異臭,不時撲鼻而來、有時嗆得人流淚咳嗽、果樹受到污染、結的是「畸形怪果」,大量減產。河水、井水被污染,造成該地區成為癌症高發區。

1998年開始的治理太湖污染的結果是水質持續惡化。進入新世紀後,太湖水不但沒有變清,甚至持續惡化。據專家介紹,上世紀90年代在規 劃「太湖水變清」時,當時估算每年進入河道和湖泊的工業廢水只有5.4億立方米,生活污水的年排放量也只有3.2億立方米左右。但在要求「變清」的 2000年,排放的污水量驚人地增加:監測數據顯示,2000年太湖流域點源污水排放量53.3億立方米,其中工業污水32.4億立方米,城鎮生活污水 20.9億立方米。

太湖藍藻的爆發,過去幾乎是每年都有。今年是面積大,時間早,藍藻爆發的臭味被無錫市民聞到。太湖深度的人為污染造成了太湖的今天,這種污染最終會傷害人類自身。

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400平方公裡,流域面積36895平方公裡,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地區最重要的水源――如果把太湖流域視為人體的話,無論從其地理位置、輪廓還是戰略功能上看,太湖就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7城市的「心臟」,縱橫交錯的河網,就是維繫該地區生存、發展的各類「血管」。

人說,上海依水而建、因水而興。江蘇太湖地區因水而得利、因水而興盛、因水而秀美、因水而文明。今天深度污染的、發臭的太湖又會給這一地區帶來什麼呢?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人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