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7月03日】
*正見網2007年6月21日登載「萬神隨主下世曲」:
原文:「星光璀燦,茫茫大千;祥雲朵朵,眾神翩翩。仙樂潺潺,飛花漫天;山歌地泣,穹主臨凡。輾轉人間,悠悠萬年;朝朝代代,光照塵寰。末法世亂,人心魔變;萬苦千辛,輝煌再建! 」把「山歌地泣」改為「感天動地」,免去一切可能的誤解。把「悠悠萬年」和「光照塵寰」對換位置,使原來相似的兩組句子,現在成為一組,思考和理解起來更簡單。作者以方正、莊重和沉穩的四言詩來寫這樣的內容,很合適。從「大千」世界「璀燦」的「星光」寫起。星光本來較弱,閃爍中便帶著神秘意味,再以「茫茫」夜空櫬托,更顯得神秘而有靈氣。駕著五彩祥雲,眾神在輕靈的翩翩腳步中下來了。如流水般清脆的仙樂,滿天飛撒的帶著異香的天花,伴隨著大穹之主下來了。大地山河為之感動。前八句寫眾神追隨穹主下凡的景像,神秘、熱烈而又莊重。閃爍的星光,五彩的祥雲和天花,飄渺的天音,馨香的天花,使人的感官(眼、耳、鼻)應接不暇。「輾轉人間,光照塵寰」,神在人間反覆轉生,所作的都是最光輝的大事,是決定人類未來而在鋪路。「朝朝代代,悠悠萬年」,與輪迴轉生相對應的是改朝換代,二者交錯的進行,便造就了五千年神傳文化的歷史。這四句寫眾神在穹主帶領下為大法宏傳而做的長期不懈的準備。「末法世亂,人心魔變;萬苦千辛,輝煌再建! 」,末四句寫大法宏傳後,眾神和穹主面對的世態、人心、魔擾的惡劣環境帶來的「萬苦千辛」,在這種惡劣環境下為「再建」「輝煌」的未來而做的努力。作者在篇幅上以二分之一盡情鋪敘穹主和眾神下凡的壯觀場面;以四分之一交代為大法洪傳所做的準備;大法洪傳之後迄今的現狀,只用了四分之一篇幅。因為此詩要寫的是「萬神隨主下世」,眼下的正法過程自然有現今大法弟子的詩詞文章在描述。因此這樣的結構是合理的,是剪材得當的表現。
*正見網2007年6月21日登載「天外天─定中所見抒懷(十九):南天門」:
原文:「山崇嶺峻路曲折,萬般坎坷,未敢磋砣。萬古機緣,母子攜手,緊隨主佛。通天路白雲婆娑,南天門璀璨巍峨。正念除魔,拯救穹宇,輝映天河,萬世謳歌。」把「正念除魔,拯救穹宇」兩句換序,讓偶數句帶韻而奇數句不帶韻。此詩有質感,文字平正而不板滯,內涵豐富而不散亂。按內容斷句,顯得條理清楚。如果在「母子攜手」句尾增加一個韻腳,效果會好得多,看看前三句就知道了。
*正見網2007年6月21日登載「送福音」:
原文:「一通電話一顆心,一句真言抵萬金。陣陣鈴聲喚君醒,千家萬戶送福音。」首句點明講真相電話的出發點是救人者的「心」,開門見山、一竿子到底,起句起得好。第二句指出電話真象的可貴:一言萬金。雖然沒有說明為甚麼如此寶貴,但救人者都明白,被救者如果聽懂了、接受了,也自然明白。只有聽了之後又不信的人,用不著說得那樣高,因為他已經不信了。因此不講這一層原因,反倒是恰當的剪裁。第三句將「鈴聲」與「喚醒」賦以喻義,不驚世駭俗,但內涵深刻。末句「千家萬戶送福音」順理成章,給人光明普照、慈心普被的感覺。四句的小詩,平白的語言,有此內涵和感覺,確實不錯。
作者同稿寄來的還有一首新體詩「為了誰?--聽《天安門廣場 請你告訴我》有感」。該詩通過自己聽歌曲的感覺,再將這一感覺向假定為歌曲聽眾的讀者傾訴。這樣的寫法,無論作者是否意識到了,本身增加了詩歌寫作的難度。如果光寫自己聽歌曲的感受,無論讀者是否也聽過那首歌曲,他都可以從作者的感受和情緒中,間接的理解到一些原歌曲的內涵,而且沒有任何心理壓力。象這樣直接把歌曲給自己的感受,向讀者提問和討論,讀者如果沒有聽過原歌曲,會有心裡壓力,甚至會生反感。另外,原詩給人的感覺是:感情豐滿,但缺乏細緻的整理和安排,在表達上有不少不必要的重複句。重複句的運用是個很微妙的問題。沒有特定的規則和訣竅,必須看具體的場合。用得好,可以加深讀者的印象、激揚讀者的情緒;用得不好,往往容易起負作用。消除這一毛病的辦法是,寫好第一稿後,放到一邊,至少到第二天再靜心的讀幾遍。通常就會發現其中某些句子過於強調,應該刪去,有時會覺得自己當時太衝動,甚至有些可笑。寫其它詩歌也是一樣,放一天以上,再讀再改,就可免去許多粗疏的錯誤。
*正見網2007年6月22日登載「詩三首:優曇婆羅花 浮萍 神跡」:
「優曇婆羅花: 紅花開盡白花開//聖潔無暇自天外//身肩使命傳聖語//萬王之王下世來」。第二句尾字「外」是仄聲,第四句尾字「來」是平聲,我們要求四句的小詩韻腳同平仄。改「自天外」為「天外栽」,押平聲韻。首句有喻義,而且優曇花多數是潔白的,比喻手法就更顯自然。
「浮萍: 雨落起浮萍//轉眼無蹤影//心隨外物動//何日能功成」。首句中改「起」為「打」,因浮萍不是雨後才有。第二句改「轉眼」為「順流」,如水不流,浮萍很快就再浮水面。第三句改「心隨外物動」為「心若浮萍動」,仍然緊扣著浮萍寫,否則前後脫節。 用「雨打萍」比喻人心浮動、不穩定,頗有新意。
「神跡:畫中法輪放光芒//神奇能量自何方//書上蓮花悄綻放//主佛慈悲是土壤」。第二句中「自何方」改為「向四方」,此處沒有必要用問句。末句,改「主佛」為「宏大」,避免歧義:將「主佛」理解為「土壤」。宏大慈悲來自主佛,這是不言自明的。
*正見網2007年6月22日審閱「詩三首:福音 慈悲--聽《慈悲》曲有感 雄鷹」:
「福音: 山水聽歌綠,花草聞曲鮮。大法福音至,春光滿人間。」這樣寫能被大法弟子接受,但沒有多大必要專為弟子寫此詩。對常人讀者,未免顯得太主觀了。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加入作者主觀感受,那是合乎詩歌法則的,因此也能為常人所接受。但上面的詩對常人來講,就缺乏客觀的根據。
「慈悲--聽《慈悲》曲有感:主佛親自降凡間,大法無償送眼前。巨難之中苦口勸,身心雖痛猶相伶。」全詩出現的主語只有「主佛」,因此後面兩句的主語只能理解為「主佛」。但這兩句的內涵卻不能加在師尊身上:師尊自己不在「巨難之中」;不能說師尊「身心雖痛猶相伶」,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任何想像加到師尊身上。請所有寫詩的同修都注意這個問題。
「雄鷹:振翅掠群峰,凌雲千萬重。風雨低不見,(風雨難撼志)逍遙天宇中。(逍遙在長空)(天宇在心中)」。第二句說得太過頭了,特別是和第一句相比。作者這樣使勁往上說,是為了第三句「風雨低不見」。但「風雨低不見」了、「逍遙天宇中」了,「雄鷹」就沒有用武之地了。「雄鷹」通常用來比喻不怕「風雨」的堅強、耐苦的人。都到「風雨」上面去「逍遙」了,這個比喻就失去意義了。就以弟子來說,如果沒有磨難了,也就不能再往上修了。作者給出的選擇句:風雨難撼志、天宇在心中,則是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的擬人:前面是實寫「鷹」,後面是明
顯的說人,缺乏聯繫。
*正見網2007年6月24日審閱「心清」:
原文:「日暖花開早,簫清鳳猶聞。修的心澄澈,好救有緣人。」 此詩前兩句和後兩句缺乏必要的聯繫。而且第二句的內涵大概不是作者的見聞,這樣當作事實寫,可信度就不大了。後兩句的內涵,作者是自我表白呢還是鼓勵同修呢?不管哪種情形,總不是對被救的「有緣人」說的。除了專門對某些同修說的話外,我們應多寫對常人讀者說的話。
*正見網2007年6月24日審閱「優曇婆羅花」:
原文:「千古奇葩傳奧秘//奉旨猶帶使命來//轉輪聖王駐人間//主佛度眾登法船//優曇婆羅花神跡顯」。此詩前兩句不入韻,押韻是對詩歌的最低要求了。開始學寫詩,還是規矩些好。象這種五句,最後一句字數不同的詩,在特殊情況下是允許的,但對初學者不一定好。
*正見網2007年6月25日審閱「得度頌」:
原文:「得度曲 扣心弦,曲音繚繞系衷懷。得度曲 憶起千載輪迴來,修行淘沙真金顯,隨師從回大穹天。得度曲 總系吾懷淚滿襟!」此詩在押韻方面還有待改進:前面兩個三言句算作兩句了,就應該有一個韻腳,與後面的「懷」字相押;末句中的「襟」字不與前面的任何字相押,因此末句是失韻了。此詩內涵尚可,如能修改後滿足押韻要求,可再投稿。
*正見網2007年6月26日登載「詩二首:彩虹--觀《彩虹》舞有感 寄語胡溫」:
「彩虹--觀《彩虹》舞有感」只刪去一句:「展現風雨中」,因為「彩虹」不能展現在風雨中。
「寄語胡溫:慈悲機緣賜,滿天眾神盯。面前兩條路,都是萬古名。」原標題有「八月八日:」,因與此詩關係不大,刪去。作者沒有說明「兩條路」的區別,因此末句「都是萬古名」便成褒語。改「面前兩條路」為「正邪兩條路」;改「都是萬古名」為「善惡萬古名」,這樣便分清了「正邪」與「善惡」。
*正見網2007年6月26日登載「詩三首:師恩 法徒 回首」:
「師恩」一詩原文照登。 「法徒」一詩的末句「存法入道神路行」,改「存」為「循」。「回首:滄桑回首一瞬間//悠悠榮苦似雲煙//此時了悟笑紅塵//了願功成隨詩還」。 第二句「榮苦」改為「榮辱」。第三句中「了悟笑紅塵」改為「悟出紅塵笑」,此句以仄聲字收尾為宜。末句的「隨詩還」應該是「隨師還」,這種錯誤說起來只是一個同音字,但涉及到師父,應當注意啊。作者隨稿寄來的還有一首詩:「修煉一感:修煉路上沒有苦/只有人神一念分/救渡路上沒有甜/一切儘是法中生」。作者這個說法未免太高了。修煉中的人還有對「苦」和「甜」的分別心,才希望變「苦」為「甜」,才覺得眾生都苦,才因自己的苦而念及他人,而生出慈悲來。如果連「苦」和「甜」都完全一樣了,可能就已經開功開悟了。 另外,第二句的「分」和第四句的「生」只是近韻,不是同韻,因此算不上押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