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09月17日】
編輯的話:本系列文章是作者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佛經《金剛經》的論述。我們覺得此文對向宗教界的人士講真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所以在此轉載。對於沒有涉及向宗教界人士講真相的大法弟子來說,是不需要看的。希望大家以法為師,做好師父要求我們做的三件事。
◇◇◇ ◇◇◇ ◇◇◇
(人民報編者按:《十論金剛經》是秦政先生與佛教界朋友探討金剛經的一些心得。本報分十日刊載)
前言
人類是很難汲取教訓的,儘管非常注意“總結教訓”。
當年釋迦傳法,已經末法的婆羅門多方阻礙甚至構陷於他及其弟子。耶穌下世,敗壞的猶太教文士們製造社會的仇恨,最終將基督釘在十字架上。孔子周遊六國講其大成儒道,困於匡,厄於陳,被人諷為“惶惶如喪家之犬”。老子看透世態炎涼,要不是關尹宓喜這個難纏的弟子,恐五千言也等同闕如,不會留給人。可是,時間慢慢的行走中,釋教積二千五百年形成的勢力,大行於世,基督教在經歷古羅馬帝國三百年殘酷迫害後,成了今天西方世界的支柱宗教,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核心思想,而道家的高妙仙法也為許多人津津樂道。這時,人們大概已經忘記他們的當初,更不會汲取教訓於當下的態度。
這裡要破譯的,乃是佛教徒們千古以來奉為圭臬的《金剛經》和《心經》,說實在的,解經並不是我們的所願,但是眾生如今以情感而不是以理性痴迷於這些自己並不明白的論述,加上許多別有用心者的錯解謬論,致使這些東西已經成為人們走向覺悟,開啟正見的一個大障礙,尤其是佛教界人士、居士們,但願能夠靜心體察一下自己的立場,用理性去衡量一下當下的選擇。歷史終將走過一頁前所未有的紊亂時代,開啟一個清明而無比壯觀的紀元,但此前的新舊更替與淘汰,卻是一個攸關生命終極命運的界點。遂以詩啟曰:
噫--唹――-欷――――”
危乎眾生!
正法凌遲,邪師說雲;
天地無正眼,只將錢做根。
豈知生命!豈知升沉!
“複次”教誨已淡忘,只記光頭形。
混混溪水欲濯衣,泥痕不分明。
佛門已不淨,
用何清靜?用何洗心?
曾經千載讀書城,今只剩形名。
何來風雨敲黎明,誰人看分明?
嵐雲飄拂說千年,幾人識了真?
難道輪迴三千劫,尚且不平靜?
安得天風掃陰罹,再造新地身!
秋山聲聲喚正法,
濁水濤濤望清明。
四大風化誰再造?
輪轉乾坤覺迷淪。
歸真,歸真,
直將三才清純!
棋局將殘盡,雲梯指霄雲,
可嘆天下猶痴迷,只知玩迷魂。
誰人新鑿洗心池,吾將碧血薦群生。
淘去污垢出淨光,再聽天樂耳暫明!
噫-唹-欷!
醒!醒!醒!”
十論金剛經之第一
1、《金剛經》與《心經》歷來是大乘佛教最為重視的經典,經典的本義,是佛對他當年所領悟的宇宙真理的開示,對學者來說,是經常看修正自己提升自己的標準參照。因為經的本義如此,並不是拿來給人讀著玩的,而是理解以後用以融攝心法和兌現行為的,如果讀不懂,一直迷惑不解,那不止於徒然無益,若聽信錯解而使自己入於“迷珠”監獄而不知,就更可悲了。鑒於此,秦政決定自今日起以十論講《金剛經》,決意起底經典本義,連接過去未來,讀者諸君切莫憑感情以為狂,如你真正在求證生命的真諦,探尋佛法的真義,那麼,且平心靜氣看下去。若不過以情緒偏好以維護某某人某某教,那在真正修道者的眼裡,本身就非常的愚頑可笑,又何足道。
2、《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歷來佛教徒解釋金剛二字為“不動”,又有所謂“如如不動”者,其實情迷中的生命,講這 “不動”只是一種強為,不信你觀照自己的心。一個沒有達到完全在法上並且實證圓滿的人,說自己“不動心”,要麼是一種自欺的視而不見,要麼是一種自我抬高。金剛,是不變的佛性的真實境界的比喻描述,卻又非以人所認為的“金剛石”的特性可以簡單概括,這是一種空性自在融攝一切而不入一切的圓滿境,對修煉者來說是一種最上智,故曰“般若”。又因為這種境界只有達到自然味得,而沒有真實實修為基礎,說一千道一萬,終究如給一個沒有吃過梨的人講梨的味道,給一個從沒見過雪的人講雪是一種什麼東西,給一個沒有親自體味過波羅蜜的人講波羅蜜的醉人芳香和醇酣的滋味。
3、《金剛經》是一次通過對須菩提兼及大比丘們解法時講出來的超脫三界以外空性自在、佛性無漏的真實境。人在修煉過程中,通過正法大道,堅定實修,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自然就能明悟達到,達到就自然明白。這不是外求來的,而是一種正道修為圓滿的自然而然結果。在那一層次,一切佛道神都是那個特性,就像人都具有人像一樣的普通,所以也不是許多不明究竟的人以人情揣度的那樣。
4、因為是解法,就是回答中闡釋法理,所以,必然是有針對性的。就像一個好老師給學生解答疑難一樣,在他達到臨界突破時讓他放下對舊有框框的束縛,而開啟新程的正見一樣。舉例來說,一個物理老師先講牛頓經典力學,講了很多定義,這些定義在這個階段中的學生遵循以求得平面世界的物理規律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而且確實能夠解決很多現實的問題。可是,任何一種有限的定義在定義的框框內是有用的超出定義的範圍時,反而就成了探尋真理繼續向前的巨大阻礙了,所以就要“破”。比如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順便提一下,這種提法都是很不正確的,不是愛因斯坦家的相對論,只不過是神意安排他來開啟給人這個理論,他只不過是將一定層面的真理揭示出來而已。同樣,釋迦講如來法,並不是釋迦牟尼家的如來法,也只不過是神意安排他來給人類講這個道理,其實在那一層次,就好像人懂得吃飯一樣,是人人皆知皆明的。釋迦也講,如來如恆河沙數,所以,聰明的人絕不會用感情障礙了自己,而是理性冷靜地分析,求得真道自家受用。而愚迷眾生不過一生鵠首窮經,到死時一無所獲。)
5、因為是解法,對於大比丘們來說,就不必要再講吃苦、行善、消業等等基本功課的重要了。當年釋迦傳法,也必然是“以人像行於世間,以人言示法理”。這是天定的必須的,因為人這個地方的生命是變得不好了掉下來,是神的慈悲再給人一次機會,所以造就這個迷的空間和這個低能而煩惱的肉身,將神識封鎖進去,冀其迷中以求一悟。能悟出來,就回升,悟不出來變得更壞,就銷毀。所以沒有一個正傳師父會以大顯神通的方式來傳法傳道,那樣的話就不存在迷中悟的問題,破迷的情況下連十惡不赦的人也要來修了,搗亂的魔也會跟著修的,誰不修啊?可是,要這樣干,這個傳法傳道的人首先就破壞了宇宙的法理,他首先得掉下來,毀了。誰敢這樣干啊?因為過去讓人知道最高境界的佛就是如來,再高的是不允許人知道,宇宙有“隱”的原則嘛,後世不明所以的人就認為如來是“最高的”,他用人的等級觀念、好名的變異之心來衡量這些事,總想附庸一種超人一等的感覺,結果就使自己可笑地更加迷惑。他沒問一問:假如如來是最高的,如來是怎麼造就的呢?一定還有造就如來的法吧?所以說,後來佛教傳到中國,一直與中國原始的儒教與道教有鬥爭,有時非常激烈,歷史上的三武滅佛,就是非常極端的時候。當時三教經常辨論,在宮廷裡還由皇帝親自主持,那麼釋教徒們就編出一些故事,諸如釋迦下世出生連走七步,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是誹謗釋迦牟尼佛,不是讚美他。他要這樣干,他將首先掉下來。更何況,要採取通過投人胎轉生的方式,還包含著非常重要的圓容內涵: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通過切身的體驗,與人“同作”,才能了解人的內心世界,他們的真實疾苦和狀態、特點、性情,才能在開悟之後有針對性地救度他們。西方有一個故事,講一個天使和小女孩的故事,非常的有教益,這可以作為這件事的一個反證。正因為表面上佛陀開悟得道後,常人並看不出來,人因為迷於肉身行識中,是非常低能的,即使是親見神通,只當時激動一下,過後又疑惑了。就是因為這樣,在釋迦傳法之時,有信的,有不信的,甚至有害他的,都有。即使信他的,也分成上中下士,這些上士一聽佛陀講證真法,本源心會,就生淨信,按釋迦的要求,出家修行,跟著佛陀,一心努力精進求圓滿正覺。這些經常呆在釋迦身邊的弟子,就是經上所經常說的大比丘,就是上部座弟子。而那些中士或有淨信而仍有顧慮掛礙或世俗職責放不開的人,就是當時的下部座弟子,還有就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的帶修不修的。歷來聖覺大面積傳法普度,也都避免不了這樣的情況。
6、既然是這樣,因為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打坐七七四十九天降伏人慾煩惱和執著開悟後,並不是一步就達到如來的果位,在以後四十九年的傳法中,他也在逐漸的昇華,一直到晚年達到如來的境界,這部經就是他晚年講出來的,因此對佛教徒來說當然是如來講法,非常重要。許多人認為釋迦就是通過菩提樹下七七四十九天打坐開悟來,卻忘記了他前此的修行和六年的苦行,其實是完成了消減生命業力的過程。釋迦開悟後首先傳的就是羅漢法,苦行是其中很基礎的功課,他的法的核心道路,就是“戒定慧”,釋迦在世的時候,印度還沒有文字,釋迦當年帶弟子,也不要信徒看經書,因為也沒經可看嘛。一天就是三件事:釋迦講法,然後領著他們要飯,再就是打坐實修,修禪定。天天如此。最早期,釋迦是在森林裡、山洞裡帶弟子修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每天只是近午時去要一餐飯,然後就是長期集體打坐入深定。這是非常辛苦的。因為辛苦,一些弟子還是受不了,有的偷偷在晚上脫下袈裟就跑回家去,也是有發生的。任何一門正法,都不會把人強攏在那裡,這些也就必然成為其考驗和淘汰的機制的一部分:道法自然。只有堅定實修,百折不撓的,最終才能開悟得正果。當時由於集體煉功,所要的食物有時會很少,加上印度本屬濕熱氣候,人很愛吃蔥、姜、蒜等食物,人在平時過世俗生活還沒覺得有多大的問題,只是口有異味而已,因為人心不靜嘛。但一旦長期入深定,修禪定成了非常重要的功課時,這個問題就突出了,中國有古老的五行學說,講五行配五氣,我們這個世界的萬事萬物在這個境界中是可以通過這個理來解釋的,這蔥姜蒜之所以常人覺得會有益於治療某些病,是因為它本身含有微末的毒素,屬陰熱之物,而其氣甚濁。人在深度禪定時,這個氣味會非常嗆人,影響人入靜,所以,當年除了戒貪、淫、殺等明顯的惡道外,將蔥姜蒜視為“葷”,不准許吃,?者,混也。當年的確是沒有戒肉的,肉也不被視為葷。因為當時印度的人口並不象現在,是很少的,整個印度次大陸共有二百多個國家,許多地方都是原始森林,農耕方式還不普及,食物很少,許多人甚至靠打獵維生,因為釋迦佛要讓弟子放下世俗之念,以斷絕的方式來迅速地窒息人慾中的貪策痴欲,他以自己極端的切身體行建立出家制度,為了解決食物問題,就領著弟子要飯化緣,要飯的人是不能挑選食物的,當然就不能挑肉或非肉。
7、說到要飯,佛教後來稱之為化緣。其實化緣的概念很大,要飯是因為當時的修煉狀態方式不得已而採用的方法,同時在要飯過程中,弟子們還得提高心性,接緣了緣,以不同的方式來給眾生結下善緣。因為佛教徒採用的經營生命的方式,註定其成就後能夠利益更多眾生,眼下借你一飯之恩,他年報以超脫之重,也是佛家慈悲的一個圓容:既解決了修煉方式上的需要,又結下了將來救度眾生的善緣。後來佛教傳到中國,因為來中土的佛教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是東漢明帝劉莊邀請來的,中國這個地方的集體觀念又認為“要飯的”總不可能是大德大智之人,並且很鄙視,認為是不勞而食,就出現了佛教修行形式上的某些變化,從皇家來說,讓邀請來的聖者去要飯,覺得沒有臉面,所以,就由國家給他們建居住地,並由國家劃給土地和供養,因為最早安歇在鴻臚寺(就是外交國賓館驛),又因為劉莊是夢中見白馬馱經書東來,故賜名“白馬寺”,爾後和尚的居住地皆加一“寺”字。而為了佛法在中土更好的傳播,攝摩騰和竺法蘭也就因地因時制宜,持缽要飯後來就只是行腳遊方時才用。但“雲遊”制度起初非常嚴格,也是“一瓶一缽”,並無長物。在寺院,因為佛教講出家,(四大皆空是對釋迦講的更高無形物質的一個概括,不是沒有,而是完全空性無著。後來成了他們的口頭禪。)出家無家,寺院並不是家,也並不作作為家來看待,而是作學校來看待。寺院,就是佛教的大學,叢林,就是佛家的課堂,這才是實質。既是學校,就有一個教學的過程和進階,當初的寺院,制度非常嚴格,也是按照日中一食、禪堂讀經、禪房打坐來的,禪房全是通鋪,相互之間共同精進。為了啟蒙,二尊者將佛陀主要教義中的關鍵部分,譯成一個簡要的讀本,這就是《四十二章經》。因為入佛門,目地就非常的明確了,就要堅勇求正覺,儘快地破迷開悟,吃苦實修、斷欲滅俗當然就是必要之義,對於食物乃至居處,是不擇的。最早的廟堂,也是沒有那麼多塑像的,主要的是經典,是後來一步步地,因為佛教進入“相法”階段(就是人沒有那麼高的悟性靈明,後天的污染更重了,得找一個榜樣,利用外在的莊嚴而誘使眾生來修習佛法),於是在寺院的格局建設、教具的增加和戒律的進一步完備上歷代大德都在不斷建樹完備。以前和尚不做飯,後來建立寺院了,做飯時的肉香飄來,很勾引人,這個問題也突出了,為了保證禪定和讀經的清靜,後來就規定不准吃肉了。肉淡出佛教徒的餐桌,自然也衍生了一些理論,這也是佛法圓融的能力表現,但不讓吃肉的意思,是不讓人對肉起強大的執著,而非不吃肉就代表什麼。因為對世間食物執著的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障礙,是肉身愚昧屬性的一個關卡,後來的佛教徒有的居然搞起素食的什麼“滿漢全席”、“素炒腰花”、“素回鍋肉”等等,還振振有詞:我們沒有吃肉,實在是完全搞反了不吃肉的定義,對食物味道的變本加厲的執著,卻還覺得自己“修得清靜”,在真正修道人眼裡,這是非常可笑的。就像一個慣賭之人,雖然後來因為限制不賭錢了,可還是拿玉米籽或是小石子來作籌碼一樣,心中沒有變啊。曰:我已經不賭錢了。可是關鍵在於,你的賭心是否沒有了。空性在世間食物、穿著上,都是自然圓容無執的,也不是說穿著灰黃如土的袈襖,就是“清靜”了。佛穿著金黃耀眼的袈裟,道愛穿紫色華美的大袍,他執著嗎?他還是佛道,他沒有你那些概念。而一個凡心不變的人,即使你穿著草裙,住著土床,吃著殘飯,心中卻名利情不去,那不過是偽態,不過是假修。
8、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就像小學是大學的基礎一樣。在那些不明所以的人看來,小乘“著相”,大乘講“空”,他用人的貪婪和私念在盤算,當然修大乘“更高”。那麼,五十層高的大廈,你希望一步凌頂,你就喜歡第五十層的高度,可是,能不要登前面四十九層的功夫嗎?這麼簡單的道理!就像儒家大成之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多好啊,一步達到聖賢。可是,你要沒有“小學”的基礎,訓養了成熟而理性的禮義心法、孝悌之道化於自然,你不過徒誦章句,實偽君子之小人耳。所以,佛教在其正法、相法階段,也就是釋迦的法沒壞之時,真修者都知道大乘要從小乘做起,吃苦行善,苦修禪定,並不是妄意談禪。這個禪呢,其實就是究竟的空性的一個集中概述,可是這個空,不是假空,真空之境是布滿一切的法性圓滿,是對他以下的境界無所不包、無所遺漏自然無所不知而又無所執著的無礙空明。舉例來說,在如來的境界,對如來以下的一切,大千世界的原理,一切眾生所思所想,連牛馬的思想他都知道,可是他的思想不會進入其中。如來也不親自度眾生,是如來有願望,具體的事菩薩去做。
9、在釋迦的法沒有壞的情況下,宇宙如果不是處在整體正法時期,那麼,按釋迦的戒定慧嚴格去修,(副元神)是能修成的。因為釋迦從第六層宇宙下來,而佛教徒所說的極樂世界,在第二層宇宙的中心,所以,極樂世界的修持,後來人理解不了,似乎按他講出的《阿彌陀經》參悟改良的淨土法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開悟,人們就簡單地這樣去理解了,甚至有不明所以的末法時期佛教徒拿來騙人騙己。其實釋迦的層次那麼高,他直接穿越六層宇宙下來,從他在第六層宇宙創造的“大梵世界”帶來甚深之法,同時也要使以下境界中許多佛世界掉下來的眾生得到救度,這是他講這些世界及其經的原因。因為人不知道,以前從什麼世界掉下來的眾生,當然也渴望回到故鄉,而別的神佛的世界,與你本源的結構都不一樣,就像你生為東方人,已經習慣於東方的思維、生活,把你強拿到西方去生活,你不願意一樣,而且你那真正的父母可是不放你走,如別人即使好意,讓你去過更好一點的生活,這父母會不會追著你要人呢?那你很可能被視為人販子。好心辦壞事。神佛是不這樣乾的。那麼,釋迦幫助這以下層次的許多佛圓容他們的世界和願望,但是那些佛可沒有親自來世間來做象釋迦一樣的普度的事業,那麼,整條路就好像是釋迦修的一樣,一直修到第六層宇宙吧,(只能這樣講了),順路就拐過極樂和琉璃世界,那就順路帶回去,你的願望念念不忘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具體來幫你,他的法身就做為你護法,看護著你,保護著你,幫你演化功,到走的時候,接你走,到極樂世界。但因為整條路的特點、規則是釋迦開的,你得按戒定慧修啊,即使念佛號表面很簡單,可是真正的心法和修為那得遵從戒定慧,這也是不言自明的。而且,一個天機來,就是說:佛道神只度他的世界掉下來的人。這不是佛道神好像明哲保身,實在是他解決不了其它佛世界的問題,天上如來這一層的佛,我們舉個例子,就好像都是大律師,可是大律師是有分工的,是有專長的,有的擅長這種案子,對那種案子的解決知之甚少或經驗欠缺,而你卻找錯律師,雖然名聲大,但不一定比一個一般的律師卻很對你的案子有效。就這個意思。所以,佛道神慈悲,可以幫你,你念頌他,真誠地崇拜他,他可以點化或給你安排機緣。真正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就是宇宙的法的洪傳。而當年在小的範圍內,釋迦從第六層宇宙下來,也自然可以圓容極樂、琉璃等相對低層世界的法。這絕對不可以看做釋迦好像還不如阿彌陀,覺者沒有那些人的可笑痴論,但要明白,釋迦的可以讓人知道的來歷,也就不會犯糊塗。
10、釋迦當年講這部經的時候,是在他的晚年,已經證悟如來果位後講的。因為講這部經典時他非常強調這經的重要,象當年他的十大弟子舍利弗、大伽葉、木健連等,就非常的上心,因為當初印度沒有文字,只能靠他們口耳相傳。即使他們智慧很高、記憶很好,也難免記憶上有差遲的地方,更況釋教結集是釋迦不在世五百年後才定,阿育王時代佛教才開始得到國家的尊崇,條件更好一些。那麼,在長達五百年的口耳相傳中,會不會有記漏、記差、記誤的地方?肯定會有的。會不會有後來的弟子將自己理解的東西也舛入其中的呢?肯定會有的。儘管佛教“正法”階段應該這些事情弟子會非常慎重,但在傳播的過程中,必然也難免於此。《金剛經》十分明顯地呈現了這個事情。在後人將其分成三十二品後,第十七品起,開始出現大量的重複,其實就是有人回憶出來的東西又不一樣,他們的祖師又都是釋迦座前大弟子,後人分不清楚是怎麼回事,那就在後面又附上這些,以為參照。目地是不要漏了,萬一釋迦講的還有這個意思呢?在後來鳩摩羅什譯經時,這些貝葉經上的字也出現了殘缺,在翻譯的過程中,由於鳩摩羅什譯經,很多都是自己口授,讓他的弟子記錄,這些原來是有某某某回憶某某某這樣說這樣的話的,被他一概捨去。而玄奘所譯,也參照了鳩摩羅什之譯,故爾後人一方面讀不懂經義而舛迷其中,一方面由於感情的作用,即使看到重三道四的復沓,也不敢質疑,還有感情去維護,以為在維護釋迦牟尼佛呢。其實鳩摩羅什也好,玄奘法師也好,在譯的過程中也必然摻雜入他們對佛法的理解,在後來傳抄的過程中,還有因為自佛教傳入中國後三教紛爭這個持續的背景,因為要爭勝而舛入其中的字句。這樣,就使這部經因為譯法上某些地方過於簡略,某些地方加入個人的觀念,而非佛陀原文,某些地方加入當時三教紛爭求勝的因素,某些地方譯文不準確,從而使這部經變成有史以來最難解證的幾部經典之一。到今天,解此經的文字恐怕誰也說不出個確數,但真正探得奧義的極少,而能夠明其所以,重新起廢更新,完全將它講明白的,那只有大法修煉人。在真實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十分明白地看到,經有其背後的因素,在正常時期,背後是有護法神在的,所以,以前人們也知道念這部經對常人也可以起到護佑。但古人敬佛,一般人是不敢褻瀆佛經,所以要請大德高僧來念經,而不是自己念。我們看到今天世面上流傳的《金剛經文》,簡直是一個斑駁狀態,凡符合釋迦原義的地方是閃耀光明的,而譯之不確但並未舛亂的地方光就暗多了,而後人舛亂的地方就是黑黑的。因為釋迦來源雖然很高,但在舊宇宙的法理中,他的法也只能度不入三界的副元神,對於主體的他真正的弟子,他在三界最上的無色界中開了一層天,叫大梵天,一直在那裡看著他的弟子往復轉生中積累巨大的威德,不同層次掉下來的生命,可以借用人體來修,也幫著圓容了象極樂、琉璃世界等的事情。而主體的生命,從未跳出三界過,這也是他當年慈悲地講的“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真正意思。因為釋迦來是為傳大法建立佛的文化,他一生吃苦無數,在大法洪傳時,他也安排了他真正的弟子來得法,通過同化宇宙的法後,他將帶他們離開三界,最低的他的弟子也要修到第六層宇宙上,這是他當年系統的安排下的。他的真正的弟子都是授記的,在額頭上有一個.d字符。真正有功能的人,一眼就看到。所以,也並不是剃了光頭,操著阿彌陀佛的口頭禪,就是他的弟子。
(待續)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