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0月08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子曰:「論篤是與(1),君子者乎?色莊(2)者乎?」 (《論語‧先進第十一》)

【注釋】

(1)論篤是與:論,言論。篤,忠厚誠實。是,句中助詞,使賓語提前。與,音「羽」,讚許。「論篤是與」是「與論篤」的倒裝,指讚許他人言論的忠厚誠實。
(2)色莊:外表端莊。

【語譯】

孔子說:「讚許他人言論的忠厚誠實,這樣的人,你能確定他是真正的君子嗎?或者只是外表端莊的人而已呢?」

【研析】

本文提醒人們:世上表裡如一、言行一致者少,我們應當慎思明辨。表現給人看的臉色表情、言行舉止並不一定等於那個人真正的心思或行為。還有的是人前一個樣,人後另一個樣的,表面上滿嘴仁義道德,背地裡做盡壞事的也有。切莫被臉色表情、言語輕易欺騙了而不去核實對方真正的心思與行為。

為何今天「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多了呢?由於人心道德的敗壞,自然會出現不擇手段、不計後果、不信因果報應的失控行為,這樣的人重名利而輕仁義,虧損道德良知換取物質享樂,說一套做一套,連臉色表情、言行舉止都成了他用來欺騙他人、運用自如,達到目的的手段工具了,這樣的人可能還會以此自詡,沾沾自喜。

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不少人,不能明辨善惡好壞,不能看清虛實,而容易受騙上當呢?是不是許多人還是很看重人情的,執著名利情,像螞蟻遇見蜜糖一樣,叫這樣的人不要被迷惑、誘惑,不要給予對方可乘之機,談何容易?唯有去掉執著、清醒理智判斷才能做到的。

【延伸思考】

1、當今社會虛假不實、誘拐詐騙、自欺欺人的人事物、廣告信息很多,目的不外乎是為了出名、獲利、騙錢、騙色,甚至外表包裝精美可人,糖衣裡面裹著毒藥。今天的社會,方方面面已經普遍發展到這種墮落、敗壞的程度。這和古人普遍真誠善良、知足常樂是不是成了強烈對比?當我們很習慣、很能適應這一套社會頹廢、寡廉鮮恥、見利忘義的奸險狡詐,是不是我們的道德良知也要跟著向下滑?想想看:那些迫於現實生活而無奈下海的,是不是面臨關鍵的抉擇呢?這個泯滅道德良知的過程是不是很可怕呢?

2、揭穿謊言,拆穿西洋鏡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應該先要求自己做好,如果我們平時堅持說真話、做真事,不要隨波逐流、同流合污、人云亦云,我們是不是就盡到了自覺維護道德良知的本分,也才能真正受到尊重和信賴?這樣是不是才是真正的清醒理智呢?

【歷史故事】

賣柑者言


《賣柑者言》為元末明初劉伯溫所寫。劉伯溫本名劉基,伯溫是他的字,他是青田人,青田相當於今天的浙江,劉伯溫從小聰慧過人,通經史並且擅長天文及兵法。他在文學上也相當有成就,他的詩歌、散文,很多都是反映元朝末年朝政的腐敗及人民的悲苦,劉伯溫在家鄉浙南一帶,可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尤其因為他通曉天文,所以在民間劉伯溫被視作智慧的象徵。劉伯溫曾經在元朝當了二十多年的官,多次遭到壓制而棄官還鄉,這篇《賣柑者言》,就是他借著一個賣橘子的小販說的話,來諷刺那些坐高堂、騎大馬,令人望而生畏的元朝達官貴人。

故事是這樣的:在杭州,有一個賣水果的小販,他非常會儲藏柑橘,他可以將柑橘收藏一整年,還完好如初。如果我們把柑橘拿出來一看,會發現他的外表色澤依然鮮艷光彩,向玉一樣晶瑩滑潤,皮色就像金光一樣燦燦亮亮的,問題是,如果我們把柑橘剝開來一看,裡頭的果肉竟然枯乾的像破敗的棉絮一樣。

劉伯溫覺得這樣做生意不對,所以就跑去質問小販,那個賣水果的笑了笑回答他說:「我這樣賣柑橘已經好幾年了,就靠這點小生意來過活,我賣它、客人買了它,從來也沒聽說過什麼閒言閒語的,怎麼就偏偏您這麼不滿,還憤憤不平呢?我告訴你,這世界上騙人的事可多著呢!又不是只有我一個,我說這位先生您倒是看看,現在那些佩戴虎符、坐在虎皮交椅上的威嚴武將們,個個看起來就像真的在保衛國家,問題是,他們有幾個真的像以前的武將,孫武、吳起那樣有膽識謀略的呢?而那些峨冠高帽的文臣,從外表看起來就像氣宇軒昂治理國家的好人,問題是,他們有幾個像古代的賢臣伊尹、皋陶那樣真的能夠建功立業呢?當盜賊四起時,他們不知道要防禦;當百姓被生靈塗炭時,他們不知道要拯救;當官吏貪贓枉法時,他們又不知道要禁止。我說這些文武大臣真是白拿俸祿耗費國庫,不知羞恥啊!可是他們每天還是坐高堂、騎駿馬,好酒好肉的不務正業,你看他們還是一副威風八面、氣勢顯赫人模人樣的,不可一世,他們個個不都像外表金如玉,內裡如破敗棉絮的柑橘嗎?怎麼您對這些現象視而不見,卻專門來挑剔我的柑橘呢?」

劉伯溫被賣水果的這一番話說得是啞口無言,不知道該怎麼反駁,後來他仔細回想一下賣柑者的話,他發覺這個人可能根本就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只是借賣柑橘來諷刺世俗、時事和虛有其表的人。

成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是從這個故事演變過來的。

(改寫自: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3/10/23/23699p.html)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