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10月16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子路使(1)子羔(2)為費宰(3)。子曰:「賊(4)夫人之子(5)。」子路曰:「有民人(6)焉,有社稷(7)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8)夫佞(9)者。」 (《論語‧先進第十一》)
【注釋】
(1) 使:音「史」,派遣、任命。
(2) 子羔: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少孔子三十歲。耿直而愚。子曰:「柴也愚」。 (《論語‧先進第十一》)
(3) 費宰:費,音「必」,季氏邑,今山東省費縣西南。宰,邑宰,如同縣令、縣長。
(4) 賊:害。可能孔子認為:子羔還年幼沒學習好就讓他從政,等於是在害他。
(5) 夫人之子:夫,音「福」,發語詞。夫人之子,人家的孩子,指子羔。
(6) 民人:人民、百姓。
(7) 社稷:社,土神。稷,穀神。本指土神和穀神,因社稷為帝王所祭拜,後用來泛稱國家。
(8) 惡:音「物」,憎恨、討厭。
(9) 佞:音「濘」,巧言善辯。
【語譯】
子路派子羔去當費邑的邑宰。孔子說:「這會害了子羔啊!」子路說:「那個地方有老百姓,也有社稷,去做治理百姓和宗廟祭祀的事也算是在學習,為甚麼一定要經過讀書才算是學習呢?」孔子說:「就是這個原因(指無理還在強辯),我討厭巧語善辯的人。」
【研析】
當官不是為了享受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自己,更不是可以私相授受或隨意轉讓饋贈的福利品。當官是為了別人,為別人服務,而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為政者要先要求自己正身直行,做人民的表率,否則何德何能讓人民心服呢?所以從學習到為政是個有序地修養心性的過程,「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禮記‧大學》)孔子對於為政的辭就去留、禮樂教化都慎重其事,「雍也,可使南面」(《論語‧雍也》),那是因為雍也的德行修養已堪勝任,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心性德行的完善。「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學習有成後,有意願,行有餘力,就可以為政福國利民。如果學習修養尚淺,甚至想要一邊當官,一邊學習如何當官,這是對於修身和為政的真諦認識不清,輕率地把為政當兒戲,徒落得自取其辱而已。
【延伸思考】
1、有時候人們容易把一些事情看得很簡單,到了真正在做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不是那麼回事,這才發覺自己存在許多不足,像估計錯誤、認識不清、想得太美、痴迷妄想、流於表面看問題、耐心有限、學習太少、經驗不足、能力太弱等等,尤其是年輕新手,容易眼高手低,比較欠缺磨練。這種現象其實反映的是自己心性修養的問題,漏洞百出。想想看: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改善這種不足?
2、古代賢能的人,並不會執著想為政當官,他們看時機是否適當,該隱則隱,不要自取其辱;該顯則顯,也不要孤芳自賞。一切隨其自然,不變的原則是要合於正道。想想看:古代的為政理念是不是很高尚呢?君子居上位是不是很好?現在的這種政治好不好呢?今天的政治人物高不高尚呢?和古代的最大差別在哪裡呢?
【成語故事】
春秋時,鄭國的大夫子皮打算讓尹何來管理自己龐大的采邑。尹何是子皮的家臣,年紀輕,沒有管理經驗和能力,大家覺得他難以勝任。子皮說:「沒關係,沒經驗可以學嘛!學的時間長了,就會了。」
子產對子皮說:「喜歡一個人,一定會為他著想。一個孩子還不會拿刀,就讓他去割肉,他一定會先割到自己。如果您有一塊貴重的錦緞,您也不會把它交給沒裁過衣服的人去裁,他會毀了這塊錦緞。大官、大邑要管理許多百姓的,這比錦緞貴重得多。您不會把錦緞交給不會裁衣服的人,為甚麼要把大官、大邑交給毫無管理經驗的人呢?一個人還不會駕馬車、拉弓箭,就讓他去打獵,不是很危險嗎?」子皮被說服了。
「操刀傷錦」比喻將權力授予才能、經歷薄弱者,必招致失敗。
(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改寫自正見網:http://www.zhengjian.org/zj/articles/2004/4/16/26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