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欲速成者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0月2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闕黨(1)童子將命(2)。或問之曰:“益(3)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4)也,見其與先生並行(5)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6)者也。” (《論語・憲問第十四》)

【注釋】

(1)闕黨:即闕裡,為孔子當時家鄉居住的鄰裡。
(2)將命:奉命、傳命。這裡指替主客傳話。
(3)益:求上進。
(4)居於位:與長者同坐。按禮:應隅坐(坐在一邊),不宜同坐。但童子隅坐無位,成人才有位。
(5)與先生並行:先生,長輩。按禮:應隨行,不宜並行。
(6)速成:急於求成。

【語譯】

闕裡有個童子,奉命給孔子傳話。有人問孔子:“這是個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和長者一同坐在成人的位子上,又看見他和長輩並行。他不是個求上進的人,只是個急於求成的人。”

【研析】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論語.憲問》)是說古人學習是為了修養好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顯示給人看。二者學習的基點不同,一個是道德修養;一個是求取功利。因此古之學者淡泊名利,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今之學者仁義不修,急於求成,悖禮忘義。在當今的社會,這個古今對照更是明顯。做人處事、洒掃應對的基本禮節,長幼有序、敬老尊賢的人倫傳統,如果從小就不好好學習,以後長大怎麼會有道德修養?怎能不功利忘本?哪裡能稱得上有希望、有未來的孩子呢?

【延伸思考】

1、現在有禮貌的小孩越來越少了,許多小孩空有表面的禮貌形式,卻不懂人倫道德。應如何抵擋社會功利忘本的潮流,教小孩人倫道德和禮節?

2、古人懂得教與學之間的關係,有效的教學必須是:學習者主動要學習,而教學者要把握住原則,判斷情況是可教或不可教,例如:有道德修養則“孺子可教”,“欲速成者”則教也是白教。你認為孔子他會怎麼教這“欲速成”的童子呢?

【歷史故事】


孺子可教

留侯張良,他的祖先是戰國時韓國人。在秦國滅了韓國後,張良就想用全部家產尋找謀刺秦王的勇士,為韓國報仇,甚至他的弟弟死了都不厚葬。這是因為從張良的祖父到父親,都當宰相,共輔佐過五個韓國國君。

後來,張良找到一個大力士,製作了一個重一百二十斤的鐵椎。秦始皇到東方出遊時,張良和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這地方,想伺機突擊秦始皇,但誤擊侍從的車。秦始皇十分震怒,在全國各地嚴密地搜捕刺客。於是張良就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

一天,張良悠閒的在下邳橋上散步,有一位穿著粗布衣服的老人,走到張良面前,竟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他看著張良並說:“小子,到橋下把鞋撿上來!”張良很驚訝,就想打他。但見他年紀大,就勉強隱忍下來,走到橋下撿鞋。鞋撿上來,老人說:“給我穿上鞋!”張良既然已幫他把鞋撿上來了,也就跪著替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腳穿上鞋,笑著離開。張良非常驚訝,目送老人離去。老人離開了約一裡遠,又返回來,說:“你真是孺子可教啊!五天後天剛亮時,來這裡和我見面。”張良因此而覺得事情奇怪,就跪下來回答說:“嗯”。

五天後的黎明,張良依約前去。但老人已等在那裡了,他生氣地說:“跟老人家有約,卻遲到了,為什麼呢?”老人離開並說:“五天後早點到這裡會面。”五天後公雞剛啼叫,張良就去。可是老人還是先到了,他又生氣地說:“又遲到了,為什麼呢?”老人離去並說:“五天後再早點來。”五天後,還沒到半夜張良就到橋上等候。不久,老人也來了,他高興的說:“就應當如此。”隨即拿出一本書,說:“這本書讀了就可以做君王的老師。十年後就可以發跡。十三年後,年輕人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老人沒有再說其它話就離開了,從此以後張良沒有再見過這位老人。等天亮一看,原來老人送的書是《太公兵法》。因此,張良覺得這是一本特殊的書,就常常研讀它。

《太公兵法》相傳是姜子牙說服周武王討伐商紂後所寫的兵書。張良後來果真利用書中的兵法,輔佐劉邦建立了漢朝,那位老人就是黃石公。而“孺子可教”就被人們引用為成語,用來讚揚可以教導造就的年輕人。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7/8/20/47663.html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