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2月02日】
舞蹈源自生活。中國的少數民族在舞蹈時,經常拿生活用品充當舞蹈的道具,比如盅碗、筷子、扁擔、竹竿、雨傘、扇子、板凳等,以此來抒發他們豐富的情感。蒙古族的盅碗舞和筷子舞可謂影響甚廣。
(二)盅碗舞和筷子舞
盅碗舞和筷子舞主要盛行在鄂爾多斯草原。最初,這兩種舞蹈都是即興表演。在節日盛宴上,奔放的鄂爾多斯蒙古族興之所致,會順手拿起盅碗和筷子,有節奏的敲起清脆的聲音,一些人隨著聲音翩翩起舞。
為甚麼會選擇盅碗和筷子呢?作為遊牧民族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蒙古包中。蒙古包內範圍有限,而草原上的夜晚溫度也很低,因此蒙古族人飯後的娛樂―舞蹈只能局限在小範圍內。盅、碗和筷子是日常用品,使用起來方便,而且不占地方,聲音也很清脆。由此慢慢發展成了盅碗舞和筷子舞。舞者基本上在原地以跪、坐、立等為基本動作,憑藉手、腕、臂、肩的彈、挑、拉、揉和以腰為軸的前俯、後仰進行表演。有時腳下快步奔走但上身保持平穩,舞姿輕盈動人。
盅碗舞通常是在節慶歡宴、親朋相聚之時跳的女子獨舞。不過早期是有男藝人表演的。舞者雙手各拿一對酒盅,用食指、無名指夾住上面酒盅的邊緣,中指扣入酒盅裡面,兩個酒盅之間有空隙,可以相互碰擊發出清脆的聲音。有時,舞者還頭頂碗或盤,在圍觀者的歌聲伴奏下輕柔而舞。舞者慢慢站起,兩臂伸展、屈收,在胸前環繞,進退或者繞圈行走。通常,舞蹈突出上身的姿態變化。當頭與頸擺動時,要平穩,較少移動。手臂與手的變化比較豐富,主要有擺、提、壓、挑等動作。盅碗舞表演造型獨特,體現了蒙古族女子的端莊秀雅。
筷子舞多在婚禮、喜慶歡宴的場合中表演,通常是男子獨舞。舞者原地單手或雙手握一把筷子,隨著腿部的屈伸、身體的左右晃動搖擺,快速的抖動雙肩。隨之,兩臂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個部位,繼而繞圈進行或直線進退。舞者時而轉身擊打地面,時而蹲下起跳打腳,各種動作基本上保持半蹲的舞蹈姿態。舞蹈由慢轉快,最後在快速的表演中結束。筷子舞舞姿瀟洒,動作靈巧,情緒激烈歡快,體現了蒙古族粗獷豪放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