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五律(三十八)渡揚子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7年12月1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 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 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dù yáng zǐ jiāng
渡揚子江

dīng xiān zhī
丁仙芝

guì jí zhōng liú wàng ,kōng bō liǎng àn míng 。
桂楫中流望,空波兩岸明。
lín kāi yáng zǐ yì ,shān chū rùn zhōu chéng 。
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
hǎi jìn biān yīn jìng ,jiāng hán shuò chuì shēng 。
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
gèn wén fēng yè xià ,xī lì dù qiū shēng 。
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

ㄉㄨˋㄧㄤˊㄗˇㄐㄧㄤ  ㄉㄧㄥ ㄒㄧㄢ ㄓ
渡揚子江 丁仙芝

ㄍㄨㄟˋㄐㄧˊㄓㄨㄥ ㄌㄧㄡˊㄨㄤˋ,ㄎㄨㄥ ㄅㄛ ㄌㄧㄤˇㄢˋㄇㄧㄥˊ。
桂楫中流望,空波兩岸明。
ㄌㄧㄣˊㄎㄞ ㄧㄤˊㄗˇㄧˋ,ㄕㄢ ㄔㄨ ㄖㄨㄣˋㄓㄡ ㄔㄥˊ。
林開揚子驛,山出潤州城。
ㄏㄞˇㄐㄧㄣˋㄅㄧㄢ ㄧㄣ ㄐㄧㄥˋ,ㄐㄧㄤ ㄏㄢˊㄕㄨㄛˋㄔㄨㄟˋㄕㄥ 。
海盡邊陰靜,江寒朔吹生。
ㄍㄥˋㄨㄣˊㄈㄥ ㄧㄝˋㄒㄧㄚˋ,ㄒㄧ ㄌㄧˋㄉㄨˋㄑㄧㄡ ㄕㄥ。
更聞楓葉下,淅瀝度秋聲。

【作者】

丁仙芝,也有作丁先芝的,字元貞,唐曲河(今江蘇省丹陽縣)人,生卒年不詳。開元進士,曾任餘杭縣尉。《全唐詩》錄有他的詩十四首,多為交友旅遊之類的作品。

【註解】

(1)揚子江:因有揚子津渡口,所以從隋煬帝時起,南京以下長江水域,即稱為揚子江。近代則通稱長江為揚子江。
(2)桂楫:用桂木做成的船槳。指船隻。
(3)中流:渡水過半。指江心。
(4)空波:廣大寬闊的水面。
(5)明:清晰。
(6)揚子驛:即揚子津渡口邊上的驛站,在長江北岸。屬江蘇省江都縣。
(7)潤州城:在長江南岸,與揚子津渡口隔江相望。屬江蘇省鎮江縣。
(8)邊陰靜:指海邊陰暗幽靜。
(9)朔吹:指北風。吹讀第四聲,原作合奏的聲音解,此處指北風的呼呼聲。
(10)淅瀝:指落葉的聲音。
(11)度:傳過來。

【語譯】

船行到江心的時候抬頭遠望,只見兩岸的景色清晰地映照在遼闊的水面上。揚子驛蓋在樹林的開闊處,而對面的潤州城則矗立在群山中。海的盡頭岸邊上陰暗幽靜,江面上來自北方的秋風吹起了陣陣的寒意,在楓葉掉落的淅瀝聲中,帶來了秋的訊息。

【詩中有話】

這是詩人從長江北岸的揚子驛坐船渡江到南岸的感懷之作。當年曹操在廣陵(今揚州市)看到長江水面遼闊,水勢洶湧,直呼為“天塹”,是“天之所以限南北也”。宋朝以前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陝西一帶,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尚少開發,所以常被視為邊陲地區,對做官的人來說,派赴江南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詩人也不例外。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景還算平穩,沒有情緒上的反應,但是到了後四句情緒就開始波動了。他到了南岸,發現江邊是荒涼陰暗的,江風帶有寒氣,再加上落葉淅瀝的楓樹林,詩人突然感受到蕭瑟的秋天來了。其實秋天是由北而南的,為什麼詩人在揚子驛的時候沒有察覺?而到了對岸就感受到這股秋意。說起來他不是害怕節氣上的秋天,而是耽心前程上的寒意,因此觸景傷情,興起無名的煩惱,這是受到“得失心”的影響。

詩人中了進士,初次任職就被派到位在江南的餘杭擔任縣尉的小官,在他看來是遠離政治中心,對宦途不利,所以有失意的想法。我們不知道詩人是否因“得失心”太重了,反而沒有留下更多的資料讓後人來追思。不過我們曉得“得失心”太重會產生兩極反應,一個是消極退縮,遇事多愁善感,害怕失敗,而不敢努力以赴。另一個是積極有為,只想成功,所以會做出一些“有為”的事來。而“努力”與“有為”不同。“努力”是順勢而為,把事情做好,不為自己,所以心安理得,常會成功。“有為”是逆勢操作,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有意或無意之間會傷害別人,不符合宇宙的法理,或許僥倖於一時,但終究難逃法理。總之“得失心”的兩極反應都是不對的,消極的傷害自己,積極的傷害別人也毀掉自己,都不是我們應該持有的人生態度。因此唯有放下得失心,順勢而為,做應該做的事,不再計較得失,就能活得自在,活的有價值,那麼身在那裡又有何懼?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