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7年12月3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 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 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大宛之跡(1),見(2)自張騫。張騫,漢中人,建元中為郎(3)。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4)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5)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6)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胡奴甘父(7)俱出隴西。經匈奴,匈奴得之,傳詣(8)單于(9)。單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10)不失。
居匈奴中,益寬,騫因與其屬(11)亡鄉月氏(12),西走數十日,至大宛。大宛聞漢之饒財(13),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曰:「若欲何之(14)?」騫曰:「為漢使月氏,而為匈奴所閉道(15)。今亡,唯王使人導送我。誠得至,反漢(16),漢之賂遺(17)王財物不可勝言。」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導繹(18),抵康居(19),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太子為王。既臣大夏(20)而居,地肥饒,少寇(21),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22)。(出自《史記・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傳》
【注釋】
(1)大宛之跡:大宛,古西域國名。跡,形跡。此指大宛國的土地山川。
(2)見:同「現」。發現。
(3)郎:漢代官名,為郎中令屬官,即皇帝的侍從。
(4)月氏(音支):也寫作「月支」,我國古代西北的民族。
(5)與:同盟者。
(6)更:經過。
(7)堂邑氏胡奴甘父:堂邑氏的奴隸名叫甘父。堂邑氏,姓,漢人。胡奴,指一位匈奴奴隸。甘父,胡奴的名字,下稱堂邑父。
(8)傳詣:轉送到,移送到。傳,遞解。詣,到……去。
(9)單(音禪)於:匈奴最高首領的稱號。
(10)節:旌節,古代使者的憑信物。竿狀物,上飾氂牛尾。
(11)屬:隨從。
(12)亡鄉(音向)月氏:向月氏方向逃去。亡,逃跑。鄉,同「向」。向著。
(13)饒財:富足。
(14)若欲何之:你想到哪兒去。若,你。之,往,到……去。
(15)閉道:阻塞道路。
(16)反漢:回到漢朝。反,同「返」。
(17)賂(音錄)遺(音位):饋贈。
(18)發導繹:派遣嚮導、翻譯。發,派遣。導,嚮導。繹,通「譯」。翻譯。
(19)抵康居:送達康居。抵,到達。康居:西域國名。
(20)既臣大夏:已經征服了大夏國。既,已經。臣,征服。大夏,西域國名。
(21)少寇:很少有敵人侵犯。寇,盜匪,入侵者。
(22)要領:比喻人的主旨。「不得要領」,指月氏對與漢共擊匈奴之事沒有明確態度。要,通「腰」。是衣腰。領,指衣領。
【語譯參考】
大宛這地方,是張騫(音千)發現的。張騫是漢中人,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45年)當過郎官。當時,天子詢問投降的匈奴人,他們都說匈奴打敗月氏王,用他的頭骨做了飲酒的器皿。月氏人逃跑了,對匈奴常懷仇恨,只是沒有同盟者和他們共同去攻打匈奴。那時,漢朝也正想消滅匈奴,聽到這些話,因此想派使者去聯絡月氏。但是去月氏,途中必須經過匈奴,於是就招募能夠出使月氏的人。張騫以郎官的身份應召出使月氏,和堂邑氏的匈奴族奴隸甘父一同從隴西出去。經過匈奴時,被匈奴抓到,又押解給單于。單于扣留他們,說:「月氏在我匈奴北邊,漢朝怎能派使者越過我們前去呢?我們要想派使者經過漢朝去南越,漢朝能允許嗎?」扣留張騫十多年,給他娶了妻子,生了孩子,但是張騫始終保持著漢朝使者的氣節,沒有丟失。
張騫被長久扣留在匈奴,匈奴對他的看管漸漸寬鬆,張騫因而得以同他的隨從向月氏方向逃去,往西奔走了幾十天,到達大宛。大宛聽說漢朝十分富足,原本就想與漢朝往來,卻都沒有實現。如今見到張騫,很高興,就問道:「你想到哪兒去?」張騫說:「我為漢朝出使月氏,卻被匈奴攔住去路。如今逃出來了,希望大王派人引導護送我們出去。果真能到達月氏,我們回到漢朝,漢朝饋送給大王的財物,是用言語說不盡的。」大宛人認為張騫說的是真話,就讓張騫出發,還為他派了嚮導、翻譯,一直送到康居。康居又把他轉送到大月氏。這時,大月氏的國王早已被匈奴殺死,立了太子當國王,他征服了大夏國,並在那裡居住下來。那裡土地肥美富饒,很少有敵人侵犯,人們意在安居樂業。又自認為遠離漢朝,根本沒有去向匈奴報仇的想法。張騫從月氏來到大夏,終究沒有得到月氏明確的答覆。
【研析】
漢武帝先後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儘管未能完成聯絡月氏和烏孫共同抗擊匈奴的歷史使命,但張騫此舉卻對打開中國與中西、亞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開拓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
本文是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他率領100多名志願人員,歷經艱險前後十三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最後生還者只有兩人,回國後他把搜集的大量資料向漢武帝匯報,使原本對狀況不明的西域有了一些概念,於是武帝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軍。後來武帝得以開疆,拓展了漢朝的版圖,也是由於張騫帶回來這些資料的緣故。
在以前封閉自保的傳統社會,張騫自請出使西域,可謂具有冒險家的精神。他集中國漢代的旅行家、外交家及探險家之名於一身,對絲路的開拓有著重大貢獻。西域諸國從此呈現在中原人的視野中,商人們紛紛沿著張騫探出的道路往來貿易,成就了著名的「絲綢之路」。而且張騫在被匈奴扣留的十一年中,仍不失氣節,又再一次驗證了古人超高的道德觀。
【延伸思考】
1.由於探險家的出現,促進了東西方的交流,請你再舉其它探險家的例子與大家分享。(東西方人物皆可)
2.請你分析漢武帝的武功和張騫探出絲路的關係?
3.擇善固執,就是凡是好的,該堅持的就當堅持,不因利益而隨波逐流。試想,如果你是張騫,你會如何做?
【參考數據】
1.http://www.ld.nbcom.net/shiji/liezhuan/lz063.htm
2.史記列傳(五) 司馬遷原著 王利器、張烈等譯註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C%B5%E9%A8%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