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1月14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班固贊曰:漢承百王之弊,文、景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1)多闕(2)焉。孝武初立,卓然罷黜(3)百家,表章《六經》,遂疇(4)咨(5)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暦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后,號令文章,煥然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材大略(6),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臣光曰:孝武窮奢極欲(7),繁刑重斂(8),內侈宮室(9),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然秦以之亡,漢以之興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統守,受忠直之言。惡人欺蔽,好賢不倦,誅賞嚴明,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乎?
(出自《資治通鑑·卷二十二》)
【注釋】
(1)猶:尚且、還。
(2)闕:同“缺”。
(3)罷黜:貶抑、排斥。
(4)籌:計算、謀劃。
(5)咨:商量、謀劃。通“諮”。
(6)雄才大略:傑出的才能和謀略。
(7)窮奢極欲:形容極端奢侈貪慾。
(8)繁刑重斂:刑罰繁重,橫徵暴斂。
(9)內侈宮室:對內大肆興建宮室。
【語譯參考】
班固贊道:漢朝承接了歷朝帝王的積弊,文帝、景帝則致力於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在研習古代的禮節儀式方面,尚有很多缺失。武帝即位之初,就以卓越的氣魄,罷廢了諸子百家學說,唯獨尊崇儒家的《六經》,並向天下徵召訪求賢良之士,舉用優秀人才,與他們共同建功立業。又興設太學,整頓祭祀禮儀,改變正朔,重新制定曆法,調協音律,創作詩賦樂章,到泰山封禪祭祀天地,禮敬各種神靈,封賜周代後裔等。漢武帝的一切號令文章,都煥發光彩,令人稱道,後繼者可以遵循繼承他的大業,因而具有夏、商、周三代的遺風。像武帝這樣具有傑出才能和謀略,又不改變文帝、景帝的恭謹、儉樸作風,愛護百姓,即使是《詩經》、《尚書》上所稱道的古代賢王也不過如此!
臣司馬光以為:漢武帝極端奢侈貪慾,刑罰繁重,橫徵暴斂,對內奢侈的興建宮室,對外征伐四方蠻夷,又迷信神怪之說,巡遊無節制,致使百姓疲勞凋敝,很多人被迫起而為盜賊,這和秦始皇沒有什麼差別。但為什麼秦朝因此滅亡,漢朝卻因此而興盛呢?原因是漢武帝能遵循先王之道,知道如何治理國家,守住基業,能接受忠正廉直之人的規勸,厭惡小人的欺騙蒙蔽,始終喜好賢才,賞罰嚴明,晚年又能改過向善,將繼承人託付給合適之大臣,這就是他雖然有亡秦的過失,卻又可免除亡秦災禍的原因吧!
【研析】
漢武帝姓劉名徹,十七歲即位,七十一歲病逝,在位期間長達五十四年。在我國歷史上,同康熙、乾隆兩位皇帝一樣,均屬在位久的皇帝。由於他半個世紀的努力,不但擴展了中國的疆域,也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國學術上的正統地位。
他即位之初,已歷經六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富裕,國力充沛,政治上也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模式,已有足夠的實力解決邊患的問題,所以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北伐匈奴。在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率領下,先後出塞九次,終於把匈奴的主力擊潰。除外,更積極地向四方開拓;出兵大宛揚威西域,臣服西南夷收為郡縣,平定百越,夷滅朝鮮;使國土從黃河、長江流域擴展到粵江、鴨綠江流域,同時也加強各種族間的融合,對後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除此,在政治、財經及教育學術上也有卓越的成就。他採用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貨幣、公賣事業、國營貿易;重視人才的選拔等等,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他暴戾、強橫、自大、專制。個人慾望太大,生活奢侈,迷信鬼神,妄求長生,反而因“巫蠱之禍”,造成家庭的悲劇。再加上長年的對外戰爭,導致國用不足,民窮財盡;動搖了國力,種下了漢朝國運走向衰弱的命運。
綜觀漢武帝一生,史學家對他評價不一。司馬遷的《史記》論述其迷惑鬼神;班固的《漢書》則對其多所褒揚;司馬光《資治通鑑》則褒貶均有之。因為每個評價他人的人,均是以自己的主觀意識為主,從不同角度,當然評價就不同。總言之,他是一個非常多面的人,文治、武功兼備。是一個政治家,非常有政治頭腦;但又像是一個普通人,喜怒哀樂俱備。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歷史責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殺伐任性;他既立下蓋世之功,又給天下蒼生帶來巨大災難,其功大或過多,就全看你是以何種角度去評論這位漢代的風雲人物了。
【延伸思考】
1.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評價則不同,如果要你評斷一個人,你會以哪些項目,當作評論的依據?(如政治角度、道德觀……)
2.一個人給人的評價,生前與後來史學家的評論未必一致,其原因何在?
3.請你找一個漢武帝的故事,與大家分享。
【參考數據】
1.http://www.angelibrary.com/oldies/zztj/022.htm
2.http://140.111.34.46/jdict/main/cover/main.htm
3.通鑑論 宋司馬光 原著 清伍耀光 輯錄 台灣古籍出版2002年12月初版
4.http://www.cjlap.com/column/firstlook_new.asp?id=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