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君子知命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2月19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1),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2),無以知人也。」 (《論語・堯曰篇第二十》)

【注釋】

(1)知命:知窮達之分。
(2)知言:聽言能別是非。

【語譯】

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一位君子;不知道禮儀,就無法立身於世;不善於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辨別別人的好壞。」

【研析】

本章孔子對君子提出三點要求,即「知命」、「知禮」、「知言」。《論語》一書最後一章再次談論君子人格的內容,乃欲塑造真正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培養治國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

【延伸思考】

學習完《論語》一書,請回憶書中談論到的君子該具備哪些修養和德性。

【相關資料】

良臣擇主而事-魏徵的故事
李劍

魏徵(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館陶人,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舊唐書•魏徵傳》稱他「少孤貧」,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業,出家為道士。」他博聞洽見,嗜書如命,廣涉典籍,冷靜善思,是一個胸懷政治抱負的奇士。

當隋煬帝荒淫無道、天下英雄豪傑紛紛起兵反隋之時,魏徵先是參加了元寶藏的起義軍,但又覺得看不清天下大勢,心中茫然,便出家當了道士。後來另一支起義軍瓦崗軍首領李密非常賞識他,派人把魏徵請去,讓他掌管軍中的文書,這時的魏徵已經38歲了。

在李密的軍中,魏徵的地位很低,他看到軍中許多不足,曾主動進諫,但不被李密採納。李密兵敗降唐,他隨李密入長安。後來李密心有不甘,又起兵反對李淵,不久兵敗被殺。

魏徵認為李唐政權較有前途,就向李淵請求去招撫李密的舊部,取得了成功。徵得李淵的同意之後,魏徵以國君之禮葬了李密,並撰文把李密比作垓下失敗的項羽,意即李密雖然失敗,也還是一位大英雄。他不怕李淵追究,實事求是的描述李密的態度和精神,得到了時人和後人的讚揚。從沒有人指責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淵。大概是因為天助李唐,而魏徵也是順天意而行吧。

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徵非常有才幹,任他為太子洗馬,對其十分敬重。玄武門事變後,李建成被殺,李世民當了太子。魏徵被秦王府的人馬捕獲,囚禁獄中,待命處決。李世民聽說魏徵是一個奇才,不忍加害,便派人將他傳入府中。一見到魏徵,李世民責問道:「你為什麼挑撥我們兄弟間的關係呢?」魏徵沒有巧言機辯,而是據理回答:「人各為其主。如果太子早聽信了我的話,就不會有今天的下場。我忠於李建成,又有什麼錯呢?管仲不是還射中過齊桓公的帶鉤嗎?」

李世民見魏徵說得既坦率又有理,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就赦免了他。魏徵為李世民愛才、惜才之心所感動,決定歸順李世民,竭誠效勞。李世民即位不久,就提升魏徵為諫議大夫,這真是得其所哉!魏徵自從為唐太宗重用後,「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他曾前後陳諫二百餘事,指出唐太宗在施政方面的錯誤,不斷提醒太宗牢記隋亡的教訓,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對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唐太宗善於聽取別人意見,成就了魏徵的名聲;魏徵敢於犯顏直諫,促成了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性格。魏徵的進諫和唐太宗的納諫同樣名垂青史,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昏君無道,天必罰之,棄暗投明,乃是順天意而行。古語云:「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看似不忠,其實不然。孟子曾說:「聞誅一夫紂奐,未聞?君也。」 意思是說忠國不忠君,忠民不忠人。魏徵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或是苟延殘喘而朝秦暮楚,在他的心中,有一個準則,那就是上安君國,下報黎民。觀魏徵之忠,不是不忠,不是愚忠,不是小忠,而是大忠,忠於國家社稷,忠於黎民百姓,所以他才成為名垂千古的良臣。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5/9/5/33732.html)

【課後作業】

請討論:故事中魏徵的哪些作為符合本章所提之「知命」、「知禮」、「知言」?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