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 七絕(二十九)漫興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3月07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màn xìng
漫興

dù fǔ
杜甫

sǎn jìng yáng huā pū bó zhān,
糝徑楊花鋪白氈,
diǎn xī hé yè dié qīng qián。
點溪荷葉迭青錢。
sǔn gēn zhì zǐ wú rén jiàn,
筍根稚子無人見,
shā shàng fú chú bàng mǔ mián。
沙上鳧雛傍母眠。

ㄇㄢˋㄒㄧㄥˋ
漫興

ㄉㄨˋㄈㄨˇ
杜甫

ㄙㄢˇㄐㄧㄥˋㄧㄤˊㄏㄨㄚ ㄆㄨ ㄅㄛˊㄓㄢ,
糝徑楊花鋪白氈,
ㄉㄧㄢˇㄒㄧ ㄏㄜˊㄧㄝˋㄉㄧㄝˊㄑㄧㄥ ㄑㄧㄢˊ。
點溪荷葉迭青錢。
ㄙㄨㄣˇㄍㄣ ㄓˋㄗˇㄨˊㄖㄣˊㄐㄧㄢˋ,
筍根稚子無人見,
ㄕㄚ ㄕㄤˋㄈㄨˊㄔㄨˊㄅㄤˋㄇㄨˇㄇㄧㄢˊ。
沙上鳧雛傍母眠。
  
【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河南人,祖籍杜陵(陜西長安),杜審言之孫,官至左拾遺。生於睿宗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卒於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九歲。杜甫憂國愛民,為人忘己,有仁者悲天憫人的胸懷,被尊為“詩聖”。詩作大多描述安史之亂前後人民的苦難,反映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也稱“詩史”。詩風沉鬱,與李白同為唐代第一流詩人,合稱“李杜”。

【注釋】

(1)糝:飯粒,此處當動詞用,指散落。
(2)徑:小路。
(3)氈:獸毛經壓制而成的布料。
(4)青錢:青銅錢。青銅為銅、錫、鉛合制而成的銅合金,本為金色,生鏽之後多偏青黑色。
(5)筍根:竹根,為竹的地下莖,又稱筍鞭。
(6)稚子:筍,為竹根上的的嫩芽。
(7)鳧雛:幼鳧,即小水鴨。鳧,水鳥名,體型似鴨而略大,俗稱野鴨。雛,幼禽。
(8)傍:靠。

【語譯】

楊花飄落的小路有如鋪了白氈子,溪面的點點荷葉好似堆棧著青銅錢。竹根已長出幼筍還沒人看見,沙灘上小水鴨靠著母鴨正睡得香甜。

【詩中有話】

杜甫貶為華州(陜西華縣)司功參軍之後,關中京城附近發生嚴重饑荒,對朝廷竭盡忠誠的杜甫,竟落得棄官漂泊。為了生計,他帶著家人離開長安,流亡於甘肅、四川等地。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四川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建了茅屋暫住,世稱“浣花草堂”。雖然生活仍需由親友濟助,不過總算有了棲身之處。〈漫興九首〉寫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也是他寄居成都浣花草堂的第二年,這時已經五十歲的杜甫,生活才稍微安定一些。

詩題〈漫興〉,興之所至隨意寫來,不是同時所作,也不求寫全,九首絕句由春至夏陸續寫出。本處選錄其中第七首,為春暮夏初之景。杜甫帶著閒適的心情向溪畔走去,散落一地的楊花為小徑鋪上了白氈,浣花溪上荷葉青青如青錢相迭,這時無人瞧見的嫩筍已悄悄冒出,沙上幼鳥正依偎著母鳥沉睡。杜甫敏銳的心思描繪出大自然的神韻,淳樸自然又渾然天成。

他在成都草堂住了兩年後,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好友嚴武應召入朝,杜甫失去依靠,繼而成都發生兵變,杜甫再度帶著家人流亡到梓州(四川三台)。杜甫一生的遭遇常令人感嘆人生苦海,難有寧日。但如果真是盡了力,結果如何都無愧於心了。不如以平常心靜觀其變,順其自然往往也是順天意而行,所以智者能把環境的好壞都看得無所謂,遇著好事不生歡喜心,遭逢逆境也不會怨天尤人,隨處保持和諧天然的本性,而另有一番人生境界。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總是把人生中的苦難看成對自己最佳的考驗,因為那正是提高心靈境界的大好機會啊!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