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曹丕速登王位(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3月10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原文】

春,正月,武王(1)至洛陽;庚子(二十三日),薨(2)。

是時太子在鄴(3),軍中騷動。群僚欲秘不發喪。諫議大夫賈逵(4)以為事不可秘,乃發喪。或言宜易諸城守,悉用譙、沛人(5)。魏郡太守廣陵徐宣厲聲曰:「今者遠近一統,人懷效節,何必專任譙、沛,以沮宿衛者之心!」乃止。青州兵(6)擅擊鼓相引去;眾人以為宜禁止之,不從者討之。賈逵曰:「不可。」為作長檄(7),令所在給其稟食(8)。鄢陵侯彰(9)從安來赴,問逵先王璽綬所在。逵正色曰:「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凶問至鄴,太子號哭不已。中庶子(10)司馬孚諫曰:「君王晏駕,天下恃殿下為命;當上為宗廟,下為萬國,奈何效匹夫孝也!」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時群臣初聞王薨,相聚哭,無復行列。孚厲聲於朝曰:「今君王違世,天下震動,當早拜嗣君,以鎮萬國,而但哭邪!」乃罷群臣,備禁衛,治喪事。孚,懿之弟也。群臣以為太子即位,當須詔命(11)。尚書陳矯曰:「王薨於外,天下惶懼。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遠近之望。且又愛子(12)在側,彼此生變,則社稷危矣。」即具官(13)備禮,一日皆辨(14)。明旦,以王后令,策立太子即王位,大赦。漢帝尋遣御史大夫華歆奉策詔,授太子丞相印、綬,魏王璽、綬,領冀州牧。於是尊王后曰王太后。(出自《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九・魏紀一》)

【注釋】

(1)武王:即曹操,他死後,諡號為武。
(2)薨(音轟):諸侯死稱為薨。
(3)鄴:舊縣名,漢所置。東漢袁紹鎮此,後來封給曹操,三國魏置鄴都。在今河南省臨漳縣西。
(4)諫議大夫賈逵:根據《後漢書》記載,賈逵,字景伯,弱冠即能誦左氏傳、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
(5)譙(音橋)、沛人:就是曹操的家鄉人。曹操沛國譙縣人。譙,縣名,秦置,漢屬沛郡,在今安徽省毫縣。
(6)青州兵:漢獻帝初平三年,投降曹操的青州黃巾軍。
(7)檄(音息):古代用來徵召、聲討或傳軍令的文書。
(8)稟(音凜)食:由公家發給糧食。
(9)鄢(音煙)陵侯彰:即曹彰,表字子文,曹操兒子,武力高強,根據傳說能徒手殺虎,為曹營一流猛將。
(10)中庶子:續漢志:「太子中庶子,秩六百石,職如侍中。」
(11)當須詔命:應當等待漢帝的詔命。
(12)愛子:指鄢陵侯曹彰。
(13)具官:配備應有的官吏。
(14)辨:同「辦」。

【語譯參考】

春季,正月,魏武王曹操到達洛陽;二十三日,曹操去世。

當時太子曹丕正在鄴城,駐守洛陽的軍隊騷動不安。大臣們想先保守秘密,暫時不公布喪事。諫議大夫賈逵認為事情不可保密,才把喪事公之於眾。有人說,應該把各城池的守將,都換用譙縣人和沛國人。魏郡太守廣陵人徐宣厲聲說:「如今不論遠近都一樣,人人都懷有效忠之心,何必專用譙縣人和沛國人,以傷害各城守衛將士的心!」撤換之事才作罷。青州兵擅自擊鼓離去,大家認為應加以制止,不服從命令者就討伐。賈逵說:「不可以這樣做。」於是他寫了一篇長長的文告,命令青州兵所經過的地方,官府要給他們提供糧食。

鄢陵侯曹彰從長安趕來,詢問賈逵魏王的印璽在何處,賈逵嚴肅地說:「國家已確定正式的繼承人,先王的印璽,不是您應當詢問的。」噩耗傳到鄴城,太子曹丕慟哭不已。中庶子司馬孚勸諫說:「君王去世,舉國上下依賴殿下作主;您應上為祖宗的基業,下為全國的百姓著想,怎麼能效法一般人盡孝的方式呢?」曹丕過了很久才止住悲哭,對司馬孚說:「你說得對。」當時,大臣們剛聽到曹操去世的消息,相聚大哭,一片混亂,連上朝的行列也無法保持。司馬孚在朝中高聲說:「如今君王去世,全國震動,應當早拜立新君,以鎮撫天下,難道你們只知道哭泣嗎!」於是命令群臣退朝,安排好警衛,治理喪事。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大臣們認為太子曹丕即位,應當有漢獻帝的詔令。尚書陳矯說:「魏王在外去世,全國驚惶恐懼。太子應節哀即位,以安定遠近人心。況且魏王的兒子曹彰在這裡,他若在此時有不智之舉,生出變故,國家就危險了。」隨即召集百官,安排禮儀,一天之內,全部辦理完畢。

第二天早上,宣布王后的命令,冊封太子曹丕繼承王位,下令大赦天下罪犯。不久,漢獻帝派御史大夫華歆帶著詔書,授予曹丕丞相印綬和魏王璽綬,讓他兼任冀州牧。於是曹丕尊奉母后卞氏為王太后。

【研析】

群龍無首,大家莫衷一是,無法形成整體力量及決策,是國家最擔心的事。一來無法統一形成共識,二來擔心野心勃勃者趁此篡位,所以曹操一去世,有些大臣們就亂了方寸,各種主張都出現了,幸好朝中尚有一些理智清醒者,能獨排眾議,從亂中理出頭緒。如賈奎、徐宣、司馬孚、陳矯等這些大臣,他們適時的提出非常時期的建議,讓曹丕速登王位,化解了一場國家危機。值此緊要關頭,也可看出誰才是智慧者,能居危不亂,能從容不迫的指揮群臣去做合宜之事,將紛亂的場面秩序化,頓時一切進入常軌,此乃國家重臣也。

「仁義禮智信」,是傳統所歌頌的美德,無非是希望人人能朝此目標去自我修為。在本文中,我們看到的是大臣們是否有智慧的表現,在慌亂中能沉著冷靜的思考問題,並提出合宜解決問題方法,即合乎智慧的表現。

【延伸思考】

1.你遇到危急之事時,是不知所措抑或能思緒鎮定的謀求解決之道呢?為什麼?
2.扮演軍師(幕僚)角色的人,需要有臨危不亂的能力,你自忖是否有此能力?
3.國家一旦進入空窗期,你想會產生哪些危機?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16)》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2月出版
2.《資治通鑑輕鬆讀2》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資治通鑑今譯(四)》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4.《三國志的故事》 郭豐偉編輯部 添翼文化出版1994年出版
5.http://www.twseasea.idv.tw/viewthread.php?tid=269&extra=page%3D12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