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古論今話修煉:以孝度人看蘇耽

李覺


【正見網2008年03月28日】

蘇仙公,桂陽人,漢武帝時得道。先生早喪,以仁孝聞名。

先生家貧,常自牧牛,與裡中小兒隔日輪換作牛郎。先生牧之,牛則徘徊側近,不驅自歸。余小兒牧,則牛四散,跨崗越險。諸兒問:「爾何術?」先生曰:「非汝輩所知」。常乘一鹿。先生曾與母共食,母曰:「食無?,過兩天去集市買。」先生於是以筷插飯中,攜錢去,一會兒便帶?回,食畢,母問:「哪買的?」對曰:「便縣市」,母曰:「便縣去此百二十裡,道遠徑險,汝往來遽至,騙我!」欲打。先生跪曰:「買?之時,見舅在市,告訴我明日來此。待舅至,以驗虛實。」母遂寬之。明曉,舅果來。云:昨見吾甥便縣買?。母驚駭,方知其神異。

先生曾持一竹杖,時人曰:「蘇生的竹杖是一條龍」。

數歲之後,先生洒掃門庭,修飾牆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侶當降」。俄頃,見西北隅紫雲氤氳,數十隻白鶴飛翔其中,翩翩然降於蘇氏之門,皆化為少年。儀形端美,如十八、九歲人,怡然輕舉。先生斂容逢迎,乃跪白母親:「某受命當仙,被召有期,儀衛已至,當違色養。」即拜辭,母子s[欷。母曰:「汝去之後,使我如何存活?」先生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邊桔樹,可以代養。井水一升、桔葉一枚,可療一人;兼封一櫃,留之,有所缺乏,可以扣櫃言之,所需當至。」言畢即出門......縱身入雲。紫雲捧足,群鶴翱翔,遂升雲漢而去。

來年果有疾疫,遠近悉求母療之。皆給以水及桔葉,無不愈。有所缺乏,即扣櫃,所需即至。三年之後,母疑,開櫃觀,倏忽雙白鶴飛去。此後,扣之無復有應。母年百餘歲,一旦無疾而終。鄉人共葬之,如世人之禮。...

因見所騎白馬常在嶺上,遂改牛脾山為白馬嶺。自後常有白鶴來止郡城東北樓上,人或挾彈彈之,鶴以爪攫樓板,似漆書,書曰:「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來歸。我是蘇君,彈何以為?」至今,修道之人每至甲子日,焚香禮於仙公之故第也。

《神仙傳•蘇仙公》

又一說云:蘇耽,桂陽人,以至孝著稱。母食慾得魚羹,耽出湘州市買,去家一千四百裡,俄頃便返。耽叔父為州吏,於市中見耽,因書還家,家人大驚。耽後白母:「耽受命應仙,方違遠供養。以兩盤留家中,若須食,扣小盤;欲得錢帛,扣大盤。」是所需,皆立至。鄉裡共怪其如此,白官檢盤無物,而耽母用之如神。

先是耽初去時云:「今年大疫,死者略半,家中井水飲之無恙。」果如其言,闔門元吉。母年百餘歲終,聞山上有人哭,服除乃止,百姓為之立祠。

(《洞仙傳》)

【點評】

一、疾疫乃人群業力所致

何為預言?乃事發之前撂下的話。何以知道將發生的事?可以依據事發前的徵兆。

人類的目光短淺,只顧眼前,所以看不到過去、將來。高於人的生命,其眼界比世人開闊、如人之觀蟻,家系、種族、生命過程、繁衍方式……了了分明;其感觀比世人洪、微,他們能夠看到生命的業力形像,即過去、未來惡行為的結果。他們知道,疾疫乃人群業力所致,以道德為尺度,即可判斷、安排世事的走向。我們從蘇仙公史跡中,可見端倪。

蘇仙公以「孝」著稱,反證當時的人,「孝」道不行,才突出了蘇公孝的一面,其實他本就是得道之人。撂下話:將有疾疫;告之家中井水、桔葉可治病。果然大疫,果然依傍耽母疾可愈。看似神仙預告,其實借「疾疫」使人去回憶先生的作為,改過自新。

首先,敬仰蘇公的人,在疫前就已歸正了自己的行為,疾疫中無妨;次一等,患病的人能夠聽到預言,信了蘇公,自有蘇公的護佑;再次,周圍的人,或能得到耽母的幫助。其實,他們都是蘇公的有緣人,在過程中不知不覺按照蘇公的行為,歸正了自己,才能無病或好病。而無緣之人「死者略半」。

當然,行孝只是道德標準之一,疾疫源於道德敗壞,非僅僅「孝」壞。而從「孝」壞,可見當時道德的整體下滑。

數百年來,人只知「立祠」「更名」「祭拜」,卻不檢點自己的行為;到近代,更徹底不信神了,把上述原已本末倒置的「現象」都打成了「迷信」,敢為所欲為,「末日審判」還遠嗎?

看好我們的思維、行為。符合了不同層次生命之道、德的標準,雖有預言而不會兌現。因為道德標準的提高,改變了源於道德敗壞的安排。此一時、彼一時。了解了真相的人們,有責任去告訴周圍的人,能救多少是多少。「去年肉貴、今年米貴」大家都已看到,不能讓「明年房屋沒人睡」再出現!方法只有一個,靠大家的努力。

知道這些道理,我們得益於李洪志師父,這是神在人類末劫時,所開的最大方便之門,請珍惜!

二、牧牛與思維控制

人以為言行是由自己控制的。做個小試驗:你在生氣的時候,努力使自己笑出來。你會發現,很難做到。為甚麼?因為,與人的想像恰恰相反,是神在控制一切。他利用你過去的業力,讓你生氣的時候,你在壓抑的情緒控制下,怎笑得出來?

人有情在,順乎情,該哭哭、該笑笑,這是高層生命為人定下的規矩。叫「發乎情、止乎禮。」不為不對。可人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神以為非。神看到:你的情緒都有來因去果,那結果又惹出下一輪是非;吃飽了撐的難受,沒事找事。所以,賢者不生是非→不生是非則清淨無為→形成祥和、圓明之場→不良情緒滅盡→舒服、心曠神怡。

牛之依傍先生,其為原因之一。先生乃得道者,身無業力,各空間生命都會無條件幫他,他不想牛跑,雖則未言,高層生命知道,那牛跑的了嗎?這道理,人不會懂。因此,回牧童「非汝輩所知」。


作為一個修煉者,汝欲何為?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今日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