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05月29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原文】
初,盱眙(1)太守沈璞(2)到官,王玄謨猶在滑台,江淮無警。璞以郡當衝要,乃繕城浚隍(3),積財谷,儲矢石(4),為城守之備。僚屬皆非之,朝廷亦以為過。及魏兵南向,守宰多棄城走。或勸璞宜還建康,璞曰:「虜若以城小不顧,夫復何懼?若肉薄來攻,此乃吾報國之秋,諸君封侯之日也,奈何去之?諸君嘗見數十萬人聚於小城之下而不敗者乎?昆陽、合肥(5),前事之明驗也。」眾心稍定。璞收集得二千精兵,曰:「足矣。」及臧質向城,眾謂璞曰:「虜若不攻城,則無所事眾;若其攻城,則城中止可容見力耳。地狹人多,鮮(6)不為患。且敵眾我寡,人所共知,若以質眾能退敵完城者,則全功不在我;若避罪歸都,會資舟楫(7),必更相蹂踐,正足為患,不若閉門勿受。」璞嘆曰:「虜必不能登城,敢為諸君保之。舟楫之計,固已久息。虜之殘害,古今未有,屠剝之苦,眾所共見,其中幸者,不過驅還北國作奴婢耳。彼雖烏合,寧不憚(8)此邪!所謂「同舟而濟(9),胡、越一心」者也。今兵多則虜退速,少則退緩。吾寧可欲專功而留虜乎?」乃開門納質。質見城中豐實,大喜,眾皆稱萬歲,因與璞共守。(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五・宋紀七》)
【注釋】
(1)盱眙(音需移):前漢臨淮郡之屬縣,後漢下邳國,晉復屬臨淮郡,晉安帝義熙七年析置盱眙郡。
(2)沈璞:南朝宋吳興武康人。童孺時,文帝召之,奇其應對。元嘉十七年為揚州主簿,累遷盱眙太守。
(3)繕城浚隍:修補城牆,清理護城河。繕,修補、整治。浚,疏通或鑿深水道。隍,環繞在城牆外的壕溝,即無水的護城壕溝。
(4)矢石:弓箭石頭。矢,箭。
(5)昆陽、合肥:昆陽,在今河南省葉縣,公元二三年,王尋百萬大軍敗於昆陽城下。合肥,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公元二五三年,諸葛恪二十萬大軍敗於合肥城下。都是大軍聚於小城下失敗的戰例。
(6)鮮(音顯):很少。
(7)舟楫(音及):船和槳,泛指船隻。舟,船。楫,划船用的槳。
(8)憚(音但):懼怕。
(9)同舟而濟:王弼曰:「同舟而濟,則胡、越何患乎異心?」意為利害相共,雖敵可以為友。
【語譯參考】
盱眙太守沈璞剛剛到任時,王玄謨還在滑台,長江、淮河一帶沒有敵警。沈璞認為盱眙郡地處要衝,就修築城牆,清理護城河,積存糧食,儲備弓箭石頭,作為守城之準備。他的僚屬都認為沒必要,朝廷也認為他做得太過度了。等到北魏軍隊向南推進,各地太守、縣宰多棄城逃走。也有人勸沈璞應該返回建康,沈璞說:「敵人如果因為城小而不進攻,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如果敵人出兵來攻,正是我報效國家的時候,也是諸君封侯的日子,為什麼要離城而去?諸君曾經見過數十萬人聚集在小城之下而不失敗的嗎?昆陽、合肥,就是以前的例子。」大家心裡才稍稍安定。
沈璞招集到二千精兵,說:「足夠了。」等到臧質逃奔到盱眙時,大家對沈璞說:「敵人如果不來攻城,那麼沒事做的人太多了;如果敵人攻城,城裡也只能容納現有人力。地方狹小而人多,很少不出亂子的。況且敵眾我寡,大家都知道。如果靠臧質部隊打退敵人,保全城池,功勞就不全是我們的了;如果躲避罪過返回京城,就要靠船隻從水路返回,必定為爭船而互相踐踏。這正足以造成禍害,不如關閉城門,不接納他們。」沈璞嘆息說:「敵人一定無法登上城牆,我敢向各位保證。乘船回都的意見,早已不提了。敵人的兇殘暴虐,從古至今不曾有過,屠殺搶掠的苦難,大家都已看見,其中幸運的,也不過是趕到北魏作奴婢罷了。臧質部隊雖是烏合之眾,難道就不怕這種下場嗎?所謂「同乘一船渡河,即使是胡人、越人也會同心協力」正是說的這種情況。現在我方兵多敵人就會退得快,我方兵少就退得慢。我豈能為了獨占功勞,而讓敵人停留呢?」於是打開城門接納臧質。臧質看見城中積蓄充實,大為高興,士兵們都歡呼萬歲,因此臧質就與沈璞共同守盱眙。
【研析】
安逸的環境容易使人忽略戒備,以為一切順心如意,毋須過度憂慮。沈璞卻展現不同的思維,在順境中即未雨綢繆,做好守城的的準備,萬一敵軍來襲,該如何應變,所以事先已儲備好糧食、武器及修繕工事。果然當敵軍來襲時,其它太守都棄城而逃,唯獨沈璞能從容以待,迎接敵軍之來臨。而當臧質前來投奔時,他又力排眾議,以無私的理念,及「同舟而濟,胡、越一心」的道理說服大家接納臧質。從他種種作為,看出沈璞能居安思危,具有洞燭機先的能力,而且心胸寬闊,所思所為均以國家利益為前提,使得魏軍連續攻城三十天,仍無法攻克。甚至在寫手版報告朝廷時,也把功勞歸給臧質,令宋文帝相當感動,因而更嘉許他。
從上所述,顯示沈璞將國家安危置於個人利益之上,是個大公無私的人。反觀我們當今的社會,卻是與此背道而馳,如果大家都能如沈璞一般,以公忠體國的態度做事,相信道德定會回升。
【延伸思考】
1.以為公的基點做事和以為私的思維行事,做出的結果有何不同?試比較之。
2.大部分的人,巴不得多搶一點功勞,而沈璞卻反而將功勞歸給別人,你認為他為何會如此做?
3.安逸的環境容易讓人鬆懈,你如何克服此種惰性,從平時就自我鞭策呢?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30)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 資治通鑑輕鬆讀3 歐惠章編寫 希代書版
3. 資治通鑑今注(七)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