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 七絕(六十六)觀書有感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6月08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guān shū yǒu gǎn
觀書有感

zhū xī
朱 熹

bàn mǔ fāng táng yí jiàn kāi ,
半畝方塘一鑒開,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天光雲影共徘徊。
wèn qú nǎ dé qīng rú xǔ ?
問渠那得清如許?
wèi yǒu yuán tóu huó shuǐ lái 。
為有源頭活水來。

ㄍㄨㄢ ㄕㄨ ㄧㄡˇㄍㄢˇ  ㄓㄨ ㄒㄧ 
觀書有感 朱 熹

ㄅㄢˋㄇㄨˇㄈㄤ ㄊㄤˊㄧˊㄐㄧㄢˋㄎㄞ ,
半畝方塘一鑒開,
ㄊㄧㄢ ㄍㄨㄤ ㄩㄣˊㄧㄥˇㄍㄨㄥˋㄆㄞˊㄏㄨㄞˊ。
天光雲影共徘徊。
ㄨㄣˋㄑㄩˊㄋㄚˇㄉㄜˊㄑㄧㄥ ㄖㄨˊㄒㄩˇ?
問渠那得清如許?
ㄨㄟˋㄧㄡˇㄩㄢˊㄊㄡˊㄏㄨㄛˊㄕㄨㄟˇㄌㄞˊ。
為有源頭活水來。

【作者】

朱熹,字符晦,又稱仲晦。學者稱紫陽先生,世稱朱子。祖籍宋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縣﹚,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出生在福建省龍溪縣城外毓秀峰下的鄭氏館舍,卒於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享年七十一。朱子十八歲中進士,累官至煥章閣待制,雖歷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但任職時間僅九年,其餘都花在講學上,他的著作、學生之多是前輩儒者所無法相比的。主張窮理致知、居敬﹙專一﹚和躬行實踐,他的文章以說理論道為主,但是他的詩卻有自然之趣。朱子的著作宏富,其中以《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楚辭集注》、《資治通鑑綱目》、《詩集傳》、《書集傳》等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

【注釋】

﹙1﹚觀書有感:據《朱文公文集》記載,〈觀書有感〉的詩有二首,《千家詩》將其中的第一首題作〈觀書有感〉,第二首題作〈泛舟〉。
﹙2﹚半畝:畝是計算田地面積的單位,六千方尺為一畝。半畝即為一畝的二分之一。
﹙3﹚方塘:方形的池塘。
﹙4﹚鑒:鏡子。
﹙5﹚天光雲影:指水面上映照出來的光彩雲影。
﹙6﹚徘徊:走路時來回不定的樣子。
﹙7﹚渠:此處作第三人稱“他”來解釋,就是指池塘。
﹙8﹚活水:指流動的水。若不能流動則稱之“死水”。

【語譯】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打開著的鏡子,天光和雲影來來回回不停的映照在水面。請問池塘呀!你為什麼那樣清澈呢?原來是因為有一個不斷注入活水的源頭啊!

【詩中有話】

這首詩可說是朱夫子勉勵人們砥礪操守的代表作,上聯“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是形容清澈的水塘像明亮的鏡子一樣,能夠把外界的景物毫不保留的反映出來,下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則以自問自答的方式,直截了當地告訴大家池水能保持潔淨的原因,在於有一個活水源頭,它能源源不絕地流出新水流,這個新水流能補充、更新、淨化原先的池水,讓池水保持清新潔淨,充滿生命,如果有一天這個源頭不再流出新水流,那麼這個水池就會日漸萎縮,腐臭,終至乾涸,就如同人類的新陳代謝作用一樣,一旦中止了生命也就沒有了。其實,詩人說池塘要有源頭活水,只是舉個淺顯易懂的例子而已,他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包括人,想要保持日新又新,都需要一個源頭活水,只是不同的事物呈現出不同的形式而已。例如樹木有了源頭活水—養分,就會茁壯茂盛﹔事業有了源頭活水—資金與人才,就能宏圖大展﹔品德修養上有了源頭活水—良師益友,就能超凡入聖﹔學問上有了源頭活水—真知灼見,就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那麼什麼是我們生命的源頭活水?我們知道生命來自宇宙,是稟理而生的,組成生命的每一分子中都包含了宇宙的特性真、善、忍,那麼真、善、忍就是我們生命的源頭活水。任何生命失去了這一個特性就如湯沃雪,不能夠長久,因此能遵循宇宙的法理,按照宇宙的特性要求自己,你就有了生命的源頭活水,你的生命就能永續不斷,返本歸真,同化宇宙,這時你就是一個真正的得道者。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