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治國之道(三):民貴君輕

濁世清蓮


【正見網2008年07月20日】

齊國國君派使者問候趙威后。信封還沒有拆封,威後就問使者說:「齊國年成好嗎?百姓好嗎?齊王好嗎?」使者不高興,說:「我是奉命拜見威後的,您不先問候國君,卻先問年成和百姓,豈不是先賤而後尊嗎?」威後說:「不能這樣說。如果沒有年成,哪會有百姓?沒有百姓,哪會有君王?因此有這樣的問話,難道要舍根本而問末梢嗎?」趙威后的話集中體現了民貴君輕的治國思想。

民貴君輕的思想是孟子提出來的。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認為,百姓最重要,土谷之神次之,君主為輕。得諸侯之心者做大夫,得天子之心者做諸侯,只有得百姓之心者才能做天子。

百姓既然這麼重要,怎麼做才好呢?

孟子的主張是:「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認為保護百姓安居樂業而稱王天下,就沒有誰能抵禦得了。他認為,作為統治者,首先要有仁愛之心,要愛民,即把這種仁愛之心推廣到老百姓身上。其次要制民之產,要使老百姓有固定不變的產業收入,使其仰能事奉父母,俯能養活妻子兒女。再次要重視教育,教化百姓知禮向善。如此,才能保證百姓安居樂業;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古代的明君都深知民貴君輕、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都把保護百姓安居樂業放在治國安邦的首位。如有人君昏庸暴虐,不能保護百姓,甚或危害百姓,致使天災頻現,民不聊生,臣民就可以放逐他,甚或誅殺他,另立新君。

齊宣王問孟子說:「商湯放逐夏桀,武王討伐商紂,有這回事嗎?」孟子回答:「史傳中有。」齊宣王說:「臣子弒殺國君,可以嗎?」孟子回答說:「殘害仁的叫做『賊』,傷害義的叫作『殘』,傷仁害義之人叫作『獨夫』,我聽說武王誅滅了獨夫商紂,沒聽說弒殺國君。」

古代臣子殺國君叫「弒」,認為是無道之舉,然而如果殺的是無道之昏君暴君,就認為是替天行道、為民除害的正義之舉。古人有道無道的是非觀念是非常清楚的。

古代有明君聖主,也有昏君暴君。明君聖主,當代百姓受惠擁戴,後世百姓懷念嚮往;昏君暴君,當代百姓不堪其害其苦,誅之放之,後來的百姓世代唾罵。失民心者失天下。凡是昏君暴主,沒有不被百姓唾棄的,沒有能長久的。

今天,中共邪黨執政,冒天下之大不韙,把自己政權的穩定看的高於一切,壓倒一切,而把廣大百姓的生命當作草芥。四川地震預知不報,致使十萬百姓在瞬間喪生;其各級官員坑害百姓,打、砸、搶、奪取百姓財產,致使百姓吃住無著且上告無門的,更是數不勝數;更有甚者,殘酷迫害按真善忍標準做好人的法輪功修煉者長達九年之久,活體摘除成千上萬法輪功修煉者的器官以牟取暴利,致使全國上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民間反暴抗暴之聲四起。如此殘暴,其能長久!如此違天背道,上天豈能不滅?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