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七律(二十一)九日藍田會飲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8月20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jiǔ rì lán tián huì yǐn
九日藍田會飲

dù fǔ
杜甫

lǎo qù bēi qiū qiǎng zì kuān ,xìng lái jīn rì jìn jūn huān 。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xiū jiāng duǎn fǎ huán chuī mào ,xiào qiàn páng rén wèi zhèng guān 。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lán shuǐ yuǎn cóng qiān jiàn luò ,yù shān gāo bìng liǎng fēng hán 。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
míng nián cǐ huì zhī shuí jiàn ,zuì bǎ zhū yú zǐ xì kān 。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ㄐㄧㄡˇㄖˋㄌㄢˊㄊㄧㄢˊㄏㄨㄟˋㄧㄣˇ ㄉㄨˋㄈㄨˇ 
九日藍田會飲 杜甫
ㄌㄠˇㄑㄩˋㄅㄟ ㄑㄧㄡ ㄑㄧㄤˇㄗˋㄎㄨㄢ ,
老去悲秋強自寬,
ㄒㄧㄥˋㄌㄞˊㄐㄧㄣ ㄖˋㄐㄧㄣˋㄐㄩㄣ ㄏㄨㄢ 。
興來今日盡君歡。
ㄒㄧㄡ ㄐㄧㄤ ㄉㄨㄢˇㄈㄚˇㄏㄨㄢˊㄔㄨㄟ ㄇㄠˋ,
羞將短髮還吹帽,
ㄒㄧㄠˋㄑㄧㄢˋㄆㄤˊㄖㄣˊㄨㄟˋㄓㄥˋㄍㄨㄢ 。
笑倩旁人為正冠。
ㄌㄢˊㄕㄨㄟˇㄩㄢˇㄘㄨㄥˊㄑㄧㄢ ㄐㄧㄢˋㄌㄨㄛˋ,
藍水遠從千澗落,
ㄩˋㄕㄢ ㄍㄠ ㄅㄧㄥˋㄌㄧㄤˇㄈㄥ ㄏㄢˊ。
玉山高並兩峰寒。
ㄇㄧㄥˊㄋㄧㄢˊㄘˇㄏㄨㄟˋㄓ ㄕㄨㄟˊㄐㄧㄢˋ,
明年此會知誰健,
ㄗㄨㄟˋㄅㄚˇㄓㄨ ㄩˊㄗˇㄒㄧˋㄎㄢ 。
醉把茱萸仔細看。

【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河南人,祖籍杜陵(陜西長安),杜審言之孫,官至左拾遺。生於睿宗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卒於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九歲。杜甫憂國愛民,為人忘己,有仁者悲天憫人的胸懷,被尊為“詩聖”。詩作大多描述安史之亂前後人民的苦難,反映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也稱“詩史”。詩風沉鬱,與李白同為唐代第一流詩人,合稱“李杜”。

【注釋】

﹙1﹚九日藍田會飲:指九月九日在藍田﹙今陜西省長安縣東南﹚崔氏莊與友人會飲的事。黃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
﹙2﹚強:勉強。
﹙3﹚自寬:自己寬慰自己。
﹙4﹚興:興致。
﹙5﹚羞:難為情的樣子。
﹙6﹚吹帽:典出《晉書‧桓溫傳》。指晉人孟嘉擔任桓溫征西參軍,九月九日隨桓溫登龍山,當時僚佐都穿戎裝,剛好一陣大風吹起,將孟嘉的帽子吹落,可是孟嘉沒有感覺到。等孟嘉去如廁的時候,桓溫便命人作文嘲笑他,並放在他的椅子上。孟嘉回來看到之後,立即作文響應,據說文情並茂,因此“孟嘉落帽”便成為文壇佳話,可惜這篇文章沒有流傳下來。
﹙7﹚笑倩:笑嘻嘻的請人做事。
﹙8﹚正冠:把帽子扶正。
﹙9﹚藍水:溪名。又稱藍溪。源自陜西省商縣西北的秦嶺,因流入藍田縣而得名。
﹙10﹚玉山:山名。即藍田山,因產玉又名玉山。在驪山的南邊。
﹙11﹚健:健在,健康。
﹙12﹚茱萸:香草名。古代風俗,黃曆九月九日重陽節要佩帶茱萸,以避邪袪災。

【語譯】

年紀大了的人對秋天特別的傷感,現在只好勉強寬慰自己,打起興致來與各位盡情歡樂。吹落的帽子重新戴在又短又少的頭髮上,讓我有些難以為情,只好靦腆地笑著,請求旁邊的人幫忙把帽子戴正。藍溪的水,是遙遠的千百條澗水匯聚而成的,藍田山高聳入雲,同時也是兩座寒冷的山峰之一。不知道明年的這個聚會有誰還會健在呢?趕快睜開醉眼把避邪袪災的茱萸仔細地端詳一番。

【詩中有話】

據記載,這首詩是詩人四十七歲擔任華州司功參軍時,到藍田崔氏家參與重陽節聚會所作的感懷詩。通篇充滿了對年華老去的悲愴之意,其實四十七歲還正是春秋鼎盛之時,應對未來尚有期待,於理不應該有老去的感覺,除非是歷經滄桑,度日如年才會如此嗟嘆。就詩的寫作技巧來說,自然是無懈可擊,而且用“落帽”的典故符合詩人參軍的經歷,因此不會覺得突兀,但卻把原來的意思作了一個反轉,手法高超讓人佩服。

詩中的每一聯都與“老去悲秋”的主題相呼應,也是難得一見的作法。艱難曲折的坎坷生活讓詩人對自己的未來不再具有信心,“明年此會知誰健?”讀來令人不勝唏噓。其實詩人是在十二年後才過世的,也還是一段不算短的人生旅程,假如天天煩惱生命何時結束?那麼大概也就沒有什麼作為了,只能在老病窮困中過其餘生了。相對於孔子在相同年齡時“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豪氣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相比,相差真是不可以道裡計。以杜甫的才華來說,他可以活得不知老之將至,他在詩歌的創作上成就卓越,但是在人生際遇上的處理卻乏善可陳,因此痛苦地生活在顛沛流離之中,直到生命的結束,令人婉惜。

另外,詩中提到“孟嘉落帽”的這一段典故,讓我們認識到孟嘉的機智與才學,所以能將難堪化為趣事。孟嘉字萬年,是晉江夏郡人﹙在今河南省﹚,年輕時就很有才名,太尉庾亮在治理江州的時候,就徵召他擔任部從事,後來又擔任大司馬桓溫的參事,頗受重視。據說孟嘉喜歡喝酒,愈多愈清醒,有一次桓溫就問:“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孟嘉回說:“明公未得酒中趣爾。”又問:“聽伎﹙音樂演奏﹚,絲﹙琴瑟﹚不如竹﹙笙蕭﹚,竹不如肉﹙指肉味﹚,何也?”孟嘉答說:“漸近自然”﹙意思是說肉最接近自然狀態,笙蕭加工比較少,所以次之,琴瑟改變最大,所以殿後 ﹚,其實,桓溫這些個問題是有故意為難他的意思,試想聽樂與吃肉如何比較?但是孟嘉的回答卻也有幾分道理在,讓桓溫啞口無言,不得不佩服他的機智,若非確有真才實學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孟嘉有才學,所以表現在容貌、行動舉止上,就會與眾不同,自然地流露出來。

據說孟嘉還在江州武昌的時候,豫章太守褚裒﹙póuㄆㄡˊ﹚久聞其名,當他回家經過武昌時,特地去問庾亮:“聞孟從事佳,今在此不?”庾亮說:“試自求之。”於是褚裒左右看了很久,指著孟嘉說:“此君小異,得無是乎?”果然被他找出來了,當時被傳為佳話,一則稱讚褚裒識人的高明,同時也替孟嘉被賞識而高興。能識人與被人賞識都是值得高興的事,但是識人的人要有心,才能從細微的差異中發掘出真人才,被人賞識的人要有真才實學,成之於內,形之於外,如此一來才能“相賞莫相違”。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