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重教重德,義感上蒼!

陸文


【正見網2008年08月20日】

一、鄧太后重教督學

漢和帝的皇后鄧綏,姥在和帝死後臨朝聽政,是為鄧太后。她六歲時即懂《史書》,十二歲時通曉《詩經》、《論語》。十六歲入宮後,一開始為貴人,後來因為知書達理,德高望重,而被立為皇后。她雖然位列至尊,卻仍不忘讀書,在後宮中,曾師從曹大家學習經書。她白天治理朝政,晚間依舊誦讀不倦。她在讀書過程中,發現字有訛誤,擔心謬誤流傳,有背原義,便選調諸儒劉珍等人,再加上博士、議郎、四府掾史,共五十餘人,到東觀校讎古籍。她還詔命宦官近臣在東觀學習經傳,然後傳授給宮人。在她身邊的侍從,都開始習誦經典,早晚苦讀,蔚然成風。

她剛臨朝期間,水災旱災,連連不斷;外寇內盜,頻頻發生。由於她重教重德,最後終於歸於承平。這與她按照經書所說的仁政治世,做到「政非惠和,不圖於心;制非經典,不訪於朝」有密切關係。

鄧太后在執政時,考慮到子孫後代的教育問題至關重要。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她下詔把和帝的弟弟濟北王、河間王的五歲以上子女四十餘人,以及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統統召集在一起,給他們準備好居住和學習的館舍,請人向他們講授經書,而她自己則親自監督和考試這些子弟。對於年紀還幼小的子弟,鄧太后給他們特意安排了師傅,讓師傅們一早一晚進入宮中,精心撫育和誘導他們。

鄧太后不僅親自著手教育子弟,而且還把教育子弟的意義,告於親友,讓親友一同重視此事。她曾經給從兄河南尹鄧豹、越騎校尉鄧康一份詔書,其中寫道:「我之所把這些孩子召集在一起,給他們配備學官,是因為方今之世,承襲了各代先王的弊病,世道澆漓,人心不古,滋生了奸詐虛偽的風氣。『五經』的精神已經衰敗缺失。如果不加以教化引導,後世必將衰落。所以,我才打算弘揚聖道,藉以匡正世風時俗。《論語》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現在皇親國戚的後代,穿得溫暖,吃的可口,坐著好車,騎著良馬;但卻又不學無術,不識好歹,這正是召來禍敗的原因哪。明帝永明年間,曾讓外戚樊、郭、陰、馬四姓小侯的子弟入學,為的就是矯俗匡時,讓他們心懷忠孝。先公(鄧禹)既以武功載於青史,入用文德教化子孫,所以才使他們能夠自我約束,未觸犯法網。如果能讓孩子們上承祖先的鴻業,下思我這份詔書的本意,那就對了。你們要勉於其事啊!」

二、鄧太后仁德治獄,感動上蒼

漢和帝去世後,年方百日的劉隆即位,皇太后鄧綏臨朝聽政。那時,漢家剛遭國喪,法規禁令有些混亂,常有冤獄。新上台的鄧太后細心察證,不願以拷問逼供。一次,宮中丟失了一箱大珍珠。鄧太后考慮到如果把宮人都抓起來,一拷問,一定有些人屈打成招。於是,她親自往來於宮人之中,察顏觀色,結果盜珠的人神色慌張,當即自首服罪。

還有,和帝活著時寵幸的吉成,被幾個御者,誣告為以巫術蠱惑君主,經專門負責宮人事務的掖庭逮捕拷問後,他供認不諱。然而,鄧太后認為他是和帝的貼身侍奉,和帝待他有恩,他本來又無不滿,現在竟然一反常態,有些不合情理。她重新找來吉成核實,果然不是他幹的,而是御者所為,嫁禍於他。鄧太后為吉成洗去了冤情。左右的人,都大為嘆服。

有一年夏天,京師一帶大旱。臣子上奏:「天象變異,可能是冤獄所致。」鄧太后便親自到司法部門去調查冤獄。有一個囚犯,本來沒有殺人,但禁不起嚴刑,承認自己殺了人。鄧太后到獄中時,他已被關押得奄奄一息,是讓人抬著見太后的。然而,因有獄吏在場,他雖有冤屈也不敢講述。當他被抬著回牢房時,他抬起頭好像有話要說。鄧太后發現了他的神情,馬上叫人把他抬回來,仔細加以詢問。這個囚犯,老老實實講述了自己的冤屈。鄧太后當即把把有關的主事官員收監下獄,為他抵罪。鄧太后的做法,感動了上蒼。她還未回到宮中,天就下了雨,很快解除了旱情。

光武帝以後,還有一些作奸犯科的囚犯,以及外戚馬氏、竇氏的家屬,一直被拘押在監獄裡,鄧太后下詔赦免了他們的罪行,恢復了他們平民的身份。但是,對待自己的家屬,鄧太后卻不大客氣。鄧太后想到馬氏、竇氏的前車之鑑,向司隸校尉、河南尹、南翔太守下詔道:「每當我瀏覽史書,看到前代的外戚賓客依仗權勢,輕薄公事,盛氣凌人,甚至損公肥私,給人製造痛苦,就想到問題出在執法上。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是造成外戚為非作歹的原因。如今車騎將軍鄧騭(zhi志)等雖然胸懷恭敬孝順之心,但宗族龐大,親戚不少,賓客奸猾,其中許多人違犯了禁令法規。你們務必要嚴加整飭,不能包庇縱容!」

鄧太后下詔後,凡有外戚犯罪的,都一律不加寬恕。鄧太后的哥哥鄧騭有個兒子叫鄧鳳,官為侍中,曾經接受過中郎將任尚饋贈的馬匹。後來任尚因盜取軍糧而被判罪,以囚車送至廷尉,鄧鳳擔心接受馬匹的事情泄漏出來,先向鄧騭作了坦白。鄧騭害怕鄧太后,急忙剃光妻子和鄧鳳的頭髮,交出收受的馬匹,向太后謝罪。

天下人都稱頌鄧太后,重教重德,法不阿親。

(事據《後漢書.皇后紀》)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歷史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