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初級):《千家詩》 七律(二十二)新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8月21日】

編者按:為了弘揚中國神傳文化,清除邪黨文化的影響,在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用在大法中修出的正見,開始著手編寫一套中國正統文化教材。因為是剛剛起步,難免有所不足,我們需要世界各地的大法弟子,尤其是教育領域的大法弟子的參與和指正。我們誠摯的希望使用這份教材的同修,能將上課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教材的優缺點反饋給我們,以便我們不斷的修改提高,使教材更加充實完整。同時,我們也歡迎更多有意願參與教材編輯寫作的同修加入進來,共同完成教材的編著。


◇◇◇ ◇◇◇ ◇◇◇

xīn qiū
新秋

dù fǔ
杜甫

huǒ yún yóu wèi liàn qí fēng ,qī zhěn chū jīng yí yè fēng 。
火雲猶未斂奇峰,欹枕初驚一葉風。
jǐ chù yuán lín xiāo sè lǐ ,shuí jiā zhēn chǔ jì liáo zhōng 。
幾處園林蕭瑟裡,誰家砧杵寂寥中。
chán shēng duàn xù bēi cán yuè ,yíng yàn gāo dī zhào mù kōng 。
蟬聲斷續悲殘月,螢焰高低照暮空。
fù jiù jīn mén qí zài xiàn ,yè shēn sāo shǒu tàn fēi péng 。
賦就金門期再獻,夜深搔首嘆飛蓬。

ㄒㄧㄣ ㄑㄧㄡ  ㄉㄨˋㄈㄨˇ 
新秋 杜甫

ㄏㄨㄛˇㄩㄣˊㄧㄡˊㄨㄟˋㄌㄧㄢˋㄑㄧˊㄈㄥ ,
火雲猶未斂奇峰,
ㄑㄧ ㄓㄣˇㄔㄨ ㄐㄧㄥ ㄧ ㄧㄝˋㄈㄥ 。
欹枕初驚一葉風。
ㄐㄧˇㄔㄨˋㄩㄢˊㄌㄧㄣˊㄒㄧㄠ ㄙㄜˋㄌㄧˇ,
幾處園林蕭瑟裡,
ㄕㄨㄟˊㄐㄧㄚ ㄓㄣ ㄔㄨˇㄐㄧˋㄌㄧㄠˊㄓㄨㄥ。
誰家砧杵寂寥中。
ㄔㄢˊㄕㄥ ㄉㄨㄢˋㄒㄩˋㄅㄟ ㄘㄢˊㄩㄝˋ,
蟬聲斷續悲殘月,
ㄧㄥˊㄧㄢˋㄍㄠ ㄉㄧ ㄓㄠˋㄇㄨˋㄎㄨㄥ 。
螢焰高低照暮空。
ㄈㄨˋㄐㄧㄡˋㄐㄧㄣ ㄇㄣˊㄑㄧˊㄗㄞˋㄒㄧㄢˋ,
賦就金門期再獻,
ㄧㄝˋㄕㄣ ㄙㄠ ㄕㄡˇㄊㄢˋㄈㄟ ㄆㄥˊ。
夜深搔首嘆飛蓬。

【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按《千家詩》題為杜甫,但也有人說是宋人孫僅作的,因為都沒有可以採信的數據左證,因此無法定論。暫依《千家詩》所載為準,以杜甫為本詩的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河南人,祖籍杜陵(陜西長安),杜審言之孫,官至左拾遺。生於睿宗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卒於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享年五十九歲。杜甫憂國愛民,為人忘己,有仁者悲天憫人的胸懷,被尊為“詩聖”。詩作大多描述安史之亂前後人民的苦難,反映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也稱“詩史”。詩風沉鬱,與李白同為唐代第一流詩人,合稱“李杜”。

【注釋】

﹙1﹚火云:指火焰般翻騰的夏日雲層。
﹙2﹚斂:收,聚。
﹙3﹚奇峰:指夏雲變幻的奇異山峰。
﹙4﹚欹枕:斜靠在枕頭上。
﹙5﹚一葉風:指秋風。俗話說一葉落而知秋,所以吹落這一葉的風就是秋風。
﹙6﹚蕭瑟:樹木因風吹動而發出的聲音。也作清靜、孤寂解。
﹙7﹚砧杵:砧是搗衣石,杵是木棒也是搗衣用的。
﹙8﹚寂寥:寂靜空虛。
﹙9﹚螢焰:指螢火蟲發出的光亮。
﹙10﹚暮空:夜晚的天空。
﹙11﹚賦:文體的一種,也就是四六句的韻文。
﹙12﹚金門:漢代未央宮門的名稱。因門旁立有銅馬,故稱金馬門,簡稱金門。此處指唐朝的宮門。
﹙13﹚飛蓬:指秋天隨風飄零的蓬草。意謂流浪漂泊,居無定所。

【語譯】

如火焰般翻騰的夏日雲海還沒收起變幻成山峰般的奇景,我斜靠在枕上,才驚覺到風吹葉落的秋天已到。有幾處的園林已經陷入蕭瑟般淒涼、孤寂的風聲裡,不知是那一家發出的搗衣聲,還迴蕩在寂靜冷清的空氣中。知了斷斷續續的鳴叫聲,彷佛在悲嘆即將西沉的殘月,螢火蟲發出的光亮,忽高忽低地照映著夜晚的天空。拿著寫好的文章守候在宮門外,希望能再次呈獻給皇上,夜深人靜,鬱悶不安的以手抓頭,感嘆自己就像隨風飄零的蓬草,至今不得安定。

【詩中有話】

這首詩的作者有兩個說法,一個說是唐人杜甫作的,但是在杜甫的集子裡沒有這一首。一個說是宋人孫僅作的,但只有這首詩的前半首,因此這兩個說法都無法充分證明他們的論斷。不過大部分的人比較偏向是杜甫作的,因為孫僅在宋太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高中進士第一名後,仕途平順,生活安定,跟他的哥哥孫何同時受到大家的重視,雖然得年僅四十有九,但是不曾顛沛流離過,沒有孤寂失落的生活體驗,所以大家認為應該不會寫出象詩中那樣的句子來抒發心中的幽怨。然而,杜甫才高命乖,不但仕途不順,而且年近五十還過著寄人籬下,到處流浪的生活,心中自然憂鬱沉悶,跟詩中的情境比較相近,因此有可能是杜甫所作。當然,這樣的推測難免過於主觀,並不能就此認定作者是誰,也許是第三者也說不定。不過在推論中也發現,大家都有一個文學創作要來源於生活的認識,沒有生活上的體驗就很難作出打動人心,流傳千古的作品。所以有志寫作的年輕朋友們,要多體驗不同的生活形態,就算吃苦也要充實你的生活內涵,否則怎能寫出好的文章來。

俗話說:“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就是這個意思。宋人辛棄疾的詞《醜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語還休,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寫得好,把有沒有生活體驗的差別生動地表達出來。“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就是裝模作樣,學人家登高作賦,抒發憂愁,可是明明自己沒有吃過苦,沒有受過難,怎麼能夠體會出箇中滋味,卻硬要說愁,這屬於無病呻吟,是寫作中常見的毛病。“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是識盡愁滋味,對人生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新的體悟後的人生態度,通過人生艱辛的考驗,知道有許多的機緣遭遇是不足為外人道的,說了又能如何?不如“機息心清,月到風來”, “任其自然,萬事安樂”,這就是欲語還休,天涼好個秋的道理。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文明新見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