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崔楷執節不屈(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09月08日】

【原文】

魏分定、相二州四郡置殷州(1),以北道行台博陵崔楷為刺史。楷表稱:「州今新立,尺刃鬥糧(2),皆所未有,乞資以兵糧。」詔付外量聞(3),竟無所給。或勸楷留家,單騎之官(4),楷曰:「吾聞食人之祿者憂人之憂,若吾獨往,則將士誰肯固志哉!」遂舉家之官。葛榮逼州城,或勸減弱小以避之,楷遣幼子及一女夜出,既而悔之,曰:「人謂吾心不固,虧忠而全愛也。」遂命追還。賊至,強弱相懸,又無守御之具;楷撫勉將士以拒之,莫不爭奮,皆曰:「崔公尚不惜百口,吾屬何愛一身!」連戰不息,死者相枕,終無叛志。辛未,城陷,楷執節不屈,榮殺之,遂圍冀州(5)。(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一・梁紀七》)

【注釋】

(1)殷州:北魏置殷州,治廣阿,領趙郡、巨鹿、南巨鹿和廣宗四郡。
(2)尺刃鬥糧:一尺長的兵器,一鬥糧食。刃,刀口。
(3)量聞:胡三省曰:「使量計合給兵糧之數以聞也。」就是計算一下兵器和糧食所需要的數目,然後上報。
(4)單騎之官:單人匹馬去赴任。
(5)冀州:北魏時置,治所在今河北冀縣。

【語譯參考】

北魏從定州、相州二州分出四個郡設置殷州,任命北道行台博陵人崔楷為殷州刺史。崔楷上奏朝廷:「殷州如今剛剛設立,連一尺長的兵器,一鬥糧食都沒有,請求資助兵器和糧食。」孝明帝詔令交有關官員計算一下兵器和糧食的數量,然後上報,結果什麼都沒有供給。有人勸崔楷把家屬留在京城,獨自一人前去赴任,崔楷說:「我聽說吃別人俸祿的人,就應該替別人分擔解憂,如果我獨自一人去赴任,那麼將士們誰還有堅守的決心呢!」於是便帶全家去上任。

葛榮逼近州城,有人勸崔楷把家中老弱小孩送出城避難,崔楷派人在夜間把幼子及一女送出州城,不久又後悔了,說:「人們會說我內心不堅定,為了父愛而損害忠義。」就命令將兒女追回。賊寇到了,雙方強弱懸殊,又沒有守城器具,崔楷撫慰將士們,勉勵他們抵抗敵人,大家無不奮勇爭先,都說:「崔公尚且不惜家中百口人的性命,我們這些人又怎麼能愛惜一己的生命!」連日戰鬥不停,死者互相枕藉,始終沒有叛變之心。初七,州城被攻陷,崔楷堅持節操不屈服,葛榮殺了他,進而圍攻冀州。

【研析】

國家一旦出現小人把持朝政,即象徵著走到危險境地。崔楷被派去任殷州刺史時,正是北魏孝明帝時代,當時胡太后主政,天下叛亂不息。國家處於多事之秋之際,也有忠臣提出建言,但都未被採納,無法與朝中小人抗衡。不幸的是,崔楷此時身負重任,城內無武器、缺糧食,形同手無寸鐵之人,欲與賊黨搏鬥,後果當然可想而知。不過也唯有亂世才能識忠臣,我們看到赴任前,就有人勸他獨自一人前去,但他還是舉家前往,為的是讓大家有守城的決心;再看葛榮逼近州城時,又有人勸其把家中老弱小孩送出城避難,但最終又把兒女追回。他召集民兵,與賊黨徒手相搏,將士們受到崔楷忠誠的感召,各個奮勇爭先,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連戰了半旬,終因力竭城崩,被賊殺入,崔楷不屈遇害,不禁讓人唏噓不已。但他的犧牲,讓人民明白何謂「忠義」,社會固然混亂,尚有出污泥而不染者,秉持著道統,堅守著當為之事。利益不是唯一的選擇,正道才是該遵循的法則,全看你的價值觀如何去做決定。

【延伸思考】

1.文中崔楷面臨一個兩難的決定-是否將弱小送至較安全處。請大家討論,如果你們碰到此問題,會如何抉擇?
2. 「食人之祿者憂人之憂」,此句話有人誤用而予以曲解(如拿人錢財,給人消災)。請大家討論如何做才能正解?
3.是否能堅持下去,是件難為之事。人往往無法持之以恆,而功虧一簣,你覺得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訓練一個人的意志力?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33)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十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