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宇文測仁政得士民心(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正見網2008年10月19日】

【原文】

魏以侍中宇文測為大都督、行汾州(1)事。測,深之兄也,為政簡惠(2),得士民心。地接東魏(3),東魏人數來寇抄,測擒獲之,命解縛,引與相見,為設酒殽(4),待以客禮,並給糧餼(5),衛送出境。東魏人大慚,不復為寇,汾、晉之間遂通慶弔(6),時論稱之。或告測交通境外者,丞相泰怒曰:“測為我安邊,我知其志,何得間我骨肉(7)!”命斬之。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八·梁紀十四》)

【注釋】

(1)汾(音焚)州:地名,故治在今山西隰(音息)縣。
(2)為政簡惠:處理政務簡明迅速,寬厚仁慈。
(3)地接東魏:胡三省曰:“隰川東接東魏晉州界。”
(4)酒殽(音搖):美酒佳肴。殽,通“餚”,已經烹煮的葷菜。
(5)糧餼(音細):糧,穀類食物。餼,送食品給人家吃。
(6)慶弔:賀喜和弔喪。
(7)何得間我骨肉:宇文測是宇文泰的侄子,具有血親關係。

【語譯參考】

西魏任命侍中宇文測為大都督,監管汾州事務。宇文測是宇文深的兄長,他處理政務簡明迅速,寬厚仁慈,受到士人與百姓的擁戴。汾州與東魏相鄰,東魏人多次入侵掠奪,宇文測抓住他們之後,叫手下給他們鬆綁,親自和他們見面交談,專門安排美酒佳肴,像對待客人一樣招待他們,還送給他們糧食,派人護送他們出境。於是東魏人覺得非常慚愧,不再前來侵犯,從此汾州和東魏晉州兩方居民如果遇上喜事或喪事,能夠相互往來表示祝賀或哀悼,當時的輿論對此甚為讚賞。有人控告宇文測交結聯繫國境以外的人,丞相宇文泰聽了憤怒的說:“宇文測替我安定邊境,我了解他的心意,你為什麼要這樣離間我們骨肉之親!”下令斬殺控告者。

【研析】

宇文測是宇文泰的侄兒,他隨宇文泰進入關中,參與過許多軍政國事,是個寬厚、廉潔的人,宇文泰一直對他信任有加,所以當別人檢舉他聯繫國境以外的人,宇文泰聽了憤怒斬殺控告者,可見其品格操守,為大家所信賴。再看他監管汾州事務時,不但受到士人與百姓的愛戴,連隔鄰東魏晉州居民,也對他一致讚賞。原本東、西魏是處於敵對狀態,卻能和睦互相往來,化干戈為玉帛,這得歸功於宇文測施仁政,以德化民,讓敵人深深感受到他的親切、寬厚與仁慈,因而放棄入侵掠奪,讓兩國居民和平相處。此說明了我們碰到問題,因應之道甚多,端賴你的作法。若訴諸武力,不管輸或贏的一方,均受傷害,且未能治本;若出之於仁,別人也相敬回應,可說兩相得利,此乃上策,故宇文測的作法,值得我們深思學習。

【延伸思考】

1.宇文泰對控告宇文測之人施以懲罰,乃由於他充分信任宇文測。你想一個人須具備什麼品德操守,才能博得別人的信任?
2.請你分析宇文測睦鄰成功的方法,並試著將它應用於人際關係上,再評估效果如何?
3.寬厚仁慈的人,他的道德情操,是我們學習的典範,此道理大家都明白。那為什麼卻是知易行難,能做到的人不多呢?請與大家討論原因。

【參考數據】

1.《資治通鑑》(37) 李國祥 顧志華 陳蔚松主編 台灣古籍 2001年二月出版
2.《資治通鑑今注》(八) 李宗侗 夏德儀校注 台灣商務印書館
3.《白話資治通鑑》(第十一冊)沈志華 張宏儒 主編 建宏出版社

添加新評論

今日頭版

文明新見

神傳文化網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