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8年11月18日】
孔 (ㄎㄨㄥˇ)。( kǒng)
【歷史來源】
1、出自子姓。
根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歷經十四代,傳到成湯,滅下桀,建都於亳。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死後弟衍繼位。後世正考父曾為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後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2、源自姬姓。
春秋鄭文公時鄭大夫孔叔之族,為周王同族,是為姬姓孔氏。
3、出自媯姓。
春秋陳靈公時陳大夫寧之族,傳為帝舜的後裔,是為媯姓孔氏。
4、出自他姓,以人名或祖名為姓。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為黃帝後裔,以祖字為姓。
5、出自少數民族。如清滿洲八旗溫屯氏、溫都氏,土家、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孔姓。
【郡望】
1、魯郡:西漢初將秦朝薛郡改為魯國,三國魏時改為魯郡,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曲阜、泗水一帶。
2、京兆郡:漢初置京兆尹,因其地屬畿輔,故不稱郡。治所在長安,相當於今天陝西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地區。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3、河南郡:漢高祖改秦三川而置。大約在今天河南黃河以南洛水下游,賈魯河上游地區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
4、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治所在吳縣,相當於今天江蘇長江以南,浙江仙霞嶺、牛頭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陽江流域以東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
【堂號】
1、東魯堂:孔子生於魯,地因人而名,故叫東魯。
2、闋裡堂 孔子生於闋裡。
3、至聖堂 孔子為歷史上的“大成至聖先師”。
其它堂號:
郡望堂號:魯郡、京兆、河南、會稽。
【歷史名人】
孔子
孔子(西曆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創始人,祖先曾是宋國貴族。
孔子小時候家世貧賤,年輕時做過“委吏”(司會計)、“乘田” (管畜牧),後來從事政治活動,在他五十歲時,由魯國中都宰升遷為司寇,後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但是都不被重用。到了晚年致力於教育,弟子先後有三千人,其中著名的七十餘人。另外孔子還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以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孔子曾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定魯史《春秋》,成為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論語》及《五經》中,而現存的《論語》一書,記錄著其談話及門人的問答,為研究其學說的重要資料。
孔子學無常師,只要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他曾向老子問禮、萇弘習樂、師襄學琴,因此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並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他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孔子自己實踐了他的“有教無類”的主張,所以他說:“只要給我十條幹肉作學費,我從沒有不教誨的。”(《論語・述而》)孔子的教育活動,卻是結束了過去貴族壟斷的“官府之學”,開始了學問的私家傳授。所謂“學術下庶人”,正是從孔子開始的。從這一點來說,無論如何是有利於當時社會發展的。
曹 (ㄘㄠˊ)。( cao)
【歷史來源】
1、出自高陽。
《姓纂》:顓頊玄孫陸終第五子名安,曾輔佐大禹治水,立下功勞,禹賜其姓曹,其後人在周武王封之於邾,建立邾國,後為楚所滅,遂復祖姓曹氏。
2、源自姬姓。
周文王第13子振鐸封曹邑,亦為曹氏,都於陶丘(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南)。為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3、出自少數民族主要有二支,均屬以國命氏一類。一支源於隋朝,當時中國西北地方突厥部族建有康國,君族支蔗分封有曹國,國人大多取姓曹氏。事載《隋書》。一支源於唐朝,時亦有曹國,地望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撤瑪律罕東北方和北方,為李唐王朝的附庸國。曹國使節不斷有人來中原定居,生息繁衍,以其原國名為姓,成為“昭武九姓”之一的曹姓。事載《新唐書》。如北齊有曹妙達。望族居譙國(今安徽毫縣)。另女真族粵屯氏,滿族索佳氏、索綽絡氏、鄂托氏、拉祜族勞朝氏、普米族本牙海氏及布朗、彝、阿昌、哈尼、蒙古、納西、回、錫伯等民族中均有曹姓。
【郡望】
曹姓有譙郡、彭城、高平、鉅野四大郡望,而以譙郡最著名。轄境相當於今安徽省、河南省之間,治所在譙縣。
【堂號】
清靖堂 又稱“無為堂”,西漢曹參繼蕭何為宰相,他一本蕭何時的辦法,所謂“蕭規曹隨”,“省刑法,薄稅斂,無為而治”。老百姓因此歌頌他說:“載以清靖,民以寧一。”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譙郡、彭城、高平、巨野。②自立堂號:敬思、崇孝、寧壽、四正、清慎、慶余等。
【歷史名人】
曹操
曹操(西曆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是三國時代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曹操年輕時期就已是文武雙全,《魏書》提到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也說他“少機警,有權數”,曹操年少時,為人聰敏狡詐,品行不端,他的叔父早看不慣他的行為,就經常向他的父親(曹嵩)告狀。曹操受了父親斥責後,決心找機會對叔父報復。有一天,曹操看到叔父走過來,就馬上倒地,口吐白沫,一副中風的樣子,叔父立刻跑去報告曹嵩,等曹嵩慌張的跑過來時,曹操卻安然無恙,曹嵩就問他病是不是好了,曹操說:“我根本沒病,可能是叔父不喜歡我,所以才誣陷我。”此後,曹嵩不再相信兄弟的話了。
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他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雄霸北方,並實行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親自到洛陽朝見獻帝。隨後立即挾持漢帝,遷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從此,曹操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優勢。
漢魏年間,出現大饑荒,糧食供應成為最大的問題,因軍糧不足而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建安元年,曹操採納部下棗碉等人的建議,利用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大見成效而得谷百萬斛,於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解決了曹操集團的糧食問題。
曹操在建安十三年(西曆208)擔任丞相,率軍二十萬南下(號稱八十三萬),追擊劉備,占領了江陵,並東下進擊東吳。同年底,劉備與孫權組成聯軍五萬,在長江沿岸之赤壁(今湖北蒲圻縣西北,一說今湖北武昌西),以火攻擊敗曹操水師,孫劉聯軍水陸並進,大破曹軍。
曹操用人唯才,興修水利,抑制豪強。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嚴 (ㄧㄢˊ)。( yan)
【歷史來源】
1、出自莊姓,為避明帝劉莊名諱而改,得姓始祖嚴忌。據《通志・氏族略・以諡為氏》所載,東漢時,莊姓為避明帝劉莊之諱,改姓嚴。到魏晉時期,姓嚴的人中有一部分恢復了原來的莊姓。這樣,就出現了莊、嚴姓並存於世的情況。故有“莊嚴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說。
2、出自羋姓,為戰國時楚莊王之後,以諡號為氏。據《元和姓纂》所載:“羋姓,楚莊王支孫,以諡為姓。”而羋姓又可追溯到黃帝後裔顓頊帝。
3、出自古嚴國,以國名為氏。據《姓考》所載,古有嚴國,國人以國為氏。
【郡望】
1、馮翊郡,東漢末始置,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
2、華陰郡,唐代改華州置太州,改華陰郡,治所在華縣(今陝西)。
3、天水郡 漢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堂號】
天水堂:漢時郡名,在甘肅渭縣境,即今伏羌地。
【歷史名人】
嚴光
嚴光,字子陵,名遵,會稽餘姚(今浙江餘姚)人。他原姓莊,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後來遊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西曆25年,劉秀擊敗王莽,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今浙江省桐廬縣境內)釣魚,便立即派人帶著聘禮,備了車去請,一連請了三次,嚴光卻不願出來作官而躲了起來。後來在浙江桐廬縣富春江上,發現有個人反穿皮襖釣魚,大家都覺得這是個怪人,當地縣令把這件事報到京裡去。漢光武帝一看報告,便知道這人一定是老同學嚴光,這次一定把他接到京裡來,但嚴光還是不願作官。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光,所以一聽到嚴光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光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心中十分不滿,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光攆出洛陽去。嚴光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不願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在房裡睡覺。甚至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光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臥。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便叫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想以此引起劉秀對嚴光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光卻知道其中必有緣故,從這件事中,他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留在洛陽了,最後他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
建武十七年(西曆41年),劉秀曾再一次徵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並索性回到故裡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裡,享年八十歲。
華 (ㄏㄨㄚˊ)。( ˊhua)
【歷史來源】
1、源於姒姓。
相傳夏王仲康於西嶽華山封禪,其支系後裔由此以華為氏。
2、出自子姓。
西周初,商王之族微子啟被封於商丘,建立宋國。東周初,宋戴公之子考父食辨於華。其子孫遂以邑為姓,成為宋國著名家族。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並為宋卿。”南北朝以後,從華姓中分出花氏。
3、出自其他民族。
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之後有改華姓者;清嶺夷十二地夷人頭目,嘉慶十三年歸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芭蕉溝夷人為華姓;錫伯族華西哈爾氏,漢姓為華;今滿、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郡望】
1、平原郡,漢代設置,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南)。
2、武陵郡,漢代設置,治所在義陵(故城在今湖南漵浦南)。
3、沛國,西漢為沛郡,東漢為沛國,治所在相縣(故城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北)。
【堂號】
本仁堂:據《蕭山漁臨華氏宗譜・序》載:華氏“原姓宋,實微子(商・紂王同父異母兄長)之裔,食采於華(今河南省商丘以東至江蘇省銅山以西地區),西周時,宣王姬靜遂因地賜華姓。華、宋二姓,萬世難婚。”這段文字說明華氏源流和華、宋不通婚的原因。
此外,華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存裕堂”、“詒谷堂”、“享敘堂”、“培元堂”、“壽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訓堂”、“慶余堂”、“敦本堂”、“禮耕堂”、“佑啟堂”等。
【歷史名人】
華陀
華佗(約西曆145―208),字元化,東漢末沛國譙(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人。華佗生活的時代,天災人禍,他目睹這種情況,非常同情受難的百姓,因此,他不願做官,寧願四處為百姓解脫疾苦。
千百年來,相傳華佗給關公“刮骨療毒”的故事,更是燴炙人口。三國時期,關公在樊城被毒箭射傷了右臂,華陀在他的傷口撒上麻醉止痛藥“麻沸散”,再用尖刀剖開他右臂的皮肉,刮骨療毒,當時關公仍然可以與人喝酒下棋,談笑風生,令在旁的將士們莫不敬佩的。
在《三國志.華陀傳》中,有一則治寄生蟲病的醫案。有一次華陀路上遇見一個人,他雙手壓著上腹部,不時的彎下腰作嘔,華陀立即上前診脈,斷定是蟲子逆行,上擾其膽道和食道、咽喉的關係,華陀對他說:“前面賣餅人的酸菜水,可以止痛。”要病人去喝一大碗,還開了藥方,讓他過幾天再服用;那病人對華陀的話半信半疑,但還是照辦,後來果真不痛了,喉嚨裡也不再難受,幾天後,他服下華陀開的藥方,居然吐出一條又長又粗的蟲來;後來那病人特地來拜謝華陀,但華陀不在家,他便進入陳設簡樸的堂屋裡,看見牆上掛著許多蟲,蟲的大小不等,已經僵硬了,和自己吐出來的形狀一模一樣,於是,他更加敬佩華陀的醫術。
不求名利,使華佗得以集中精力於醫藥的研究上。《後漢書.華佗傳》說他“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尤其“精於方藥”,人們稱他為“神醫”。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學著作,名曰《青囊經》,可惜沒能流傳下來。但不能說,他的醫學經驗因此就完全湮沒了。因為他許多有作為的學生,如以針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吳普本草》的吳普,著有《本草經》的李當之,把他的經驗部分地繼承了下來。至於現存的華佗《中藏經》,那是宋人的作品,用他的名字出版的,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當時尚殘存的華佗著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