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網2009年01月22日】
魯 (ㄌㄨˇ)。( lǔ)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姬姓。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後,以國名為氏。根據《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記載,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於魯國(今山東省曲阜市),是為魯公。魯國從周公開始,到頃公一共傳了三十多代,由於魯國固守周的舊制度,春秋以後果然逐漸衰落了。到戰國時,魯國被楚國的考烈王滅掉。被迫遷居下邑(指國都以外的所屬城邑)。其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魯氏。
2、出自其他民族改姓而來。根據《通鑑》記載,東晉時烏桓人有魯姓。而金時女真人孛術魯氏漢姓為魯。清滿洲八旗姓秦楚魯氏、博都裡氏有改魯姓者。今彝、白、苗、土家、布依、朝鮮等民族均有魯姓。
【郡望】
1、扶風郡:三國時置郡,治所在槐裡(今陝西省興平東南),晉移治池陽(今陝西省涇陽西北),北魏移治好疇(今陝西省干縣東)。
2、新蔡郡:即今河南省新蔡。蔡國自蔡遷此,故名。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在今天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北齊改廣寧郡。
【堂號】
三異堂:源出東漢宰相魯恭,魯恭以德化為治,天下出現三異:「蟲不入境、野鳥化為家禽、童子有仁心。」
【歷史人物】
魯肅(西元173年~西元217年),字子敬,東城人(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三國時期的名將。魯肅出生時喪父,與祖母居住在一起。其個性方正嚴謹,家富而有財,生性好施捨,周瑜稱他「奉母至孝,其家極富,大散資財,以濟貧乏。」周瑜也曾率數百人經過魯肅家,請求糧資,魯肅家有兩?錈祝?魅????乘嘟?渲械囊?鋦?荑ぃ?謔侵荑び脛?緩謾S捎諤煜亂崖遙?乘嗑痛笊⒓也疲?艫秈鐧兀?餳們羈嗍咳恕B乘嗨悸巧鈐叮?泄?酥?鰲T誄啾諡?郟?乘嘟ㄒ榱?狹醣咐吹鍾?懿伲?⒏ㄗ糝荑ご蟀懿芫???鍶ㄋ?髦亍?p> 有一則故事,是大家熟悉的神奇計謀「草船借箭」。周瑜因嫉妒心,想找機會除掉有才幹的諸葛亮。一天,周瑜要諸葛亮十天內趕製十萬支箭,諸葛亮竟答應且說只要3天時間,周瑜很高興就和諸葛亮立了軍令狀。之後,諸葛亮找來魯肅,向他借來二十艘船,而每艘船上有三十名士兵,船隻都用青布蓋起來,並在船的兩邊紮上千餘個草把子。到了第三天四更,諸葛亮和魯肅坐著這二十條船來到江裡。此時漫天大霧,江上人面對面都看不清。當船靠近了北岸曹軍的水寨,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兒擺開,叫船上士兵擂鼓吶喊。曹操摸不清虛實,不敢大意出兵,就調來了一萬多名的士兵朝江裡放箭,箭如下雨似的。接下來,諸葛亮又把船掉個頭,繼續擂鼓吶喊。天快亮了,霧還沒有散去,船兩邊的草把子上已經插滿了箭,諸葛亮便下令回去,曹操才知道上當了。魯肅佩服諸葛亮,說:「先生怎知今天有大霧呢?」諸葛亮說:「作將軍的怎能不知天文、地利和陰陽呢?三天前我已經算到今日有大霧了。」就這樣,諸葛亮完成了造箭的任務。
韋 (ㄨㄟ?)。( wei)
【歷史來源】
1、出自於彭姓。是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根據《姓纂》資料記載:「出自顓頊大彭之後,夏封於豕韋,苗裔以國為姓,家彭城(今江蘇省徐州的古稱)。」意思指韋姓出自顓頊高陽氏大彭之後裔,夏朝中興少康當政時,封大彭氏的別孫於豕韋(在今江蘇省銅山縣的附近),豕韋國又稱韋國,商時稱韋伯,周襄王時始失國,遷居彭城,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韋氏。
2、出自於韓姓。是漢初韓信的後裔,因為避難便改為韋氏。西漢初年,功臣韓信被呂后所陷害被殺,韓信一族差點慘遭滅門之災,蕭何便在暗中派人將韓信的兒子送往南粵(今廣東、廣西一帶)逃避。韓信的兒子為了逃避仇人追殺,便把韓字的半邊韋,當作是自己的姓氏,之後世世代代便相傳下去。
3、出自於少數民族。根據《漢書.西域傳》記載,漢代西北少數民族中疏勒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有韋姓。
4、出自於賜姓。依據《唐書.桓彥范傳》記載,桓彥因立下大功,便被受賜韋姓,於是後人便以韋姓自居。
【郡望】
京兆郡:此郡秦朝設置內史官,管轄京師(今陝西省咸陽一帶),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堂號】
1、扶陽堂:源出西漢時的韋賢是鄒魯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陽侯,其後代是為以此「扶陽」作堂號。
2、京兆堂:三國以後,韋氏盛於今陝西省境內,故韋姓有以「京兆」為其堂號。
3、韋姓的主要堂號還有:韋姓以「傳經堂」、「一經堂」、「燕貽堂」、「崇德堂」等為其堂號。
【歷史人物】
韋應物(西元737年~西元792年),唐京兆(今陝西省長安縣)人。韋應物生於一個世代為官的家庭。十來歲就做了皇上的近侍,得到恩寵,他便仗勢欺人、橫行霸道。他也敢把犯法的亡命之徒藏在家裡;看到鄰近姑娘好就搶回家去,被人告發後,官府的人根本不敢抓他。他經常陪著唐玄宗享受帝王生活,當官除了享福以外就沒做多少事。可好景不長,當他19歲時,發生了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四川,三年後韋應物就去太學讀書,因過去他不讀書,自覺讀書事已晚。後玄宗去世,他失了依靠,逐漸被人排斥、受人欺負,開始體驗到生活中艱難的一面。生活中的大起大落,身體上的壯年早衰,把他推入了思考和轉變的旋渦中。他在42歲因病辭官而住到「善福精舍」裡去時,就已經下定決心要作一個真正的修煉人了。雖然韋應物青少年時過的是花天酒地、極為奢侈的宮廷生活,但下定決心要修煉後,他就安於淡泊、節儉的生活,希望享受隱居的日子,韋應物認為歸隱田園是一種很大的樂趣。
韋應物在詩中也記述了一些修煉故事。他曾見過一個僧人,住在附近山上的「藍溪寺」裡,此僧人獨自一人住在林中山寺內,從沒燒過夜火,晚上到寒冷的泉邊去汲泉水,至今已有三十年沒有下過山了。另外,他也記述過一個道人修道時,「靈貞」下來試他的道心,在他睡覺處用一根頭髮懸了一塊千鈞巨石,此道人不驚不詫,一直在石下睡了十三年,最後終修成道。還說到,有三兄弟一起在深山裡的茅草房中研讀仙經修道,仙人變成白鹿來引誘,兩個弟弟忍不住去和鹿玩,哥哥獨自堅持誦讀,後來成道,那時兩個弟弟仰天大哭,方知丟掉了千萬年難遇的機緣。
韋應物的詩以寫田園風物而著名,語言簡淡而意蘊深遠,是繼陶淵明之後又一個田園詩人。玄宗時任左司郎中,德宗時出任蘇州刺史,世稱為「韋蘇州」,著有《韋蘇州集》。在五言絕句上,他和李白、王維一起被認為是「併入化境」的最高成就者,其中《秋夜寄邱二十二員外》即其代表作。而白居易說他的五言詩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而《幽居》就是有名的一篇。至於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和李白的《靜夜思》一樣,都是小孩入詩門要背誦的篇章。
昌 (ㄔㄤ )。(chāng)
【歷史來源】
1、出自於有熊氏,是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後,以祖字為姓。根據《風俗通》、《史記.五帝紀》等記載,黃帝娶妻嫘祖(西曆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嫘祖在若水生昌意)。黃帝77年命令昌意居住在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後來昌意攜帶全家北遷到中原,建立昌意城(今河南省樂西北)。顓頊後來便成為部落首領,改建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為高陽氏。高陽氏的子孫便以祖父昌字命姓。
2、出自於妊姓。根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為4母所生,分化成12個胞族,分別姓姬、S?⒂稀⑵睢⒓骸㈦?Ⅲ稹④鰲⑷選①搖㈢佟⒁潰??鮮僑咽系暮蟠??鈾鋂叵?兩瘛?p>【郡望】
1、汝南郡:漢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
2、東海郡:有二處:一處秦時置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另一處相當於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地區。
【堂號】
1、雙芝堂:湖北省仙桃堂號來歷:「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時,金人內犯,永守義不屈。宋祖特賜狀元,後遷太常寺丞。其時祠內產芝二根,此後世以雙芝名其堂者也。」
2、茂蔭堂:江西省萍鄉、湖南醴陵、貴州廣順堂號。
3、高勛堂:出自南梁昌義之的典故。
4、敦倫堂:安徽省六安市。
5、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陽,湖北省江夏等地。
【歷史人物】
軒轅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昌意是黃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嫘祖聰明溫順,是黃帝的正妃。嫘祖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部族首領,居住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亦被封為部族首領,居住在若水。昌意成年後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仆,生下高陽,高陽有聖人的品德。當軒轅黃帝升天后,由他的孫子即帝位,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這就是顓頊帝。
另外在《山海經-現代版》一書中曾記述著,帝顓頊乃北方水德之帝,他的爺爺是黃帝和嫘祖的二兒子昌意。昌意在天庭曾犯了過錯,被貶謫到凡界的若水,生下了韓流。韓流的模樣十分古怪,細長的脖子,小小的耳朵,有張人臉但卻長出一張如豬般的嘴,還有像麒麟樣的身體,而雙腿並在一塊兒,腳下面長著一對豬蹄。韓流娶淖子氏的女兒阿女為妻,生下帝顓頊,而帝顓頊的長相,和他的父親韓流大體上也很相似。
馬 (ㄇㄚˇ)。( mǎ)
【歷史來源】
1、由複姓馬服改變而來。馬服本來是戰國時期趙國的一塊土地,位在今天河北省邯鄲市西北。戰國時趙國大將-趙奢在西曆前270年率軍在秦、趙瘀氏之戰中大敗秦軍,因此趙惠文王便把馬服一地分封給趙奢,並賜號為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職位相等。趙奢的子孫後代便以馬服為姓,後來又改單姓馬。此後,馬家後代又在西漢武帝時期從馬服遷到了當時的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定居下來,依照《姓譜》一書中記載,馬姓的發源地是扶風。
2、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西域古有馬姓,後西域有姓馬者入內地,便以馬為姓。
3、出自於清代。滿族人中的馬佳氏,改姓為馬。在我國東北聚集著許多滿族馬姓,努爾哈赤建立金國後,在八旗中就有許多滿族馬姓。滿族的馬姓跟地名有關,據說在西漢時期,在現在的吉林省境內,有一個夫國,這個國呢,他們也是以養名馬出名,而且他們還把官叫馬加、狗加、牛加,以六畜為官名,遷入這個地區的女真族,都以這個地名為姓了,所以它也算是同姓不同宗。
4、出自於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漢戚人馬宮,本來姓馬矢,後來馬宮因為仕學顯赫,便改姓馬。
【郡望】
1、扶風郡: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一。三國時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所在槐裡(今陝西省光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
2、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
【堂號】
1、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交址,勝利後,在交址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范也立了銅柱。
2、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餘人。他在教室裡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後設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3、馬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堂」、「駟德堂」、「回升堂」、「孝後堂」等。
【歷史人物】
馬援(西元前14年~西元49年)字文淵,東漢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東北)人。光武帝時,馬援拜為伏波將軍,封新息侯,世稱「馬伏波」,是幫光武帝打天下的名將之一。他出身在官宦世家,面貌十分俊美。新莽時,擔任扶風郡的督郵。
有一次,他奉命押解重囚前往長安時,半途中,因囚犯哭得十分傷心,他於心不忍便把囚犯私下放走。後來馬援逃到北地(現甘肅天水一帶)躲藏起來,就留在當地留居並從事農、牧業的經營。幾年後,馬援的放牧事業經營得很成功,不僅有數千頭的牛、馬和羊,也積累了幾萬斛的谷糧。當時北地正遭逢荒年,他慨嘆的說:「積累再多的財物,重要的是會施捨救助需要受幫助的人,否則不過是個守財奴罷了。」於是,他就把全部財產賑濟當地的百姓和親友。
王莽末年,他投奔軍閥隗囂。東漢建武四年(西元28年),他奉召至洛陽,受到光武帝劉秀的禮遇。建武八年(西元32年),隗囂叛漢,光武帝親征,馬援輔助光武帝順利的擊敗隗囂。此後,匈奴、烏桓侵擾三輔,馬援認為:「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主動請求光武帝讓他領兵平亂,光武帝擔心他年事已高,沒答應他,但馬援不服老,就在光武帝面前穿上盔甲,跨上馬背,在殿上雄壯威武的繞了一圈,光武帝也就同意他出兵了。在建武二十四年(西元48年),六十二歲的馬援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建武二十五年(西元49年),受阻於壺頭山(今沅陵東北),因河水湍急,船難溯行,加上天氣炎熱溽暑,疫病流行,再加上水土不服,士兵因病死了不少人,後來馬援也病死於軍中。
馬援有許多名句流傳於世,如「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及著名之《誡兄子嚴敦書》家訓中的「畫虎不成反類犬」等,都是勵志名言也是為人處事的寶典。他著有《銅馬相法》一書。